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月刊:謝長廷訪陸 能起颶風

http://www.CRNTT.com   2012-11-05 00:20:23  


 
  謝長廷為何選擇在此時登陸?其背景究竟為何?相信這是許多讀者和政治觀察家們好奇的重點。從當前島內的政治現實來看,謝長廷的確沒有登陸的迫切壓力和需要,因為馬政府的執政績效不彰,民調持續低迷,甚至到了危險的邊緣。民進黨人都抱著看好戲的心態,乘勝追擊,不費氣力地收獲馬政府的“政治戰利品”。但這些“戰利品”究竟有多少能最後兌現成政治資本、並足以送民進黨在四年後順利登上執政寶座?誰也不敢保證。因為,年初大選的教訓殷鑒不遠,民進黨最後一哩路上橫亙著兩岸關係的萬丈懸崖,不鋪路搭橋,是難以翻越的。

  對於戰略家而言,能透過現實表象的迷霧,看到隱藏的歷史真相,方稱得上機敏、睿智和具有戰略眼界。隨著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大陸的和平發展政策已經開始主導兩岸關係的發展,其影響逐步深入島內,在基層開始發酵,要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張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並得到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支持。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今年初島內“大選”,在民進黨內預估穩勝、民調也一片看好的情勢下,卻由於兩岸政策的保守不變,加上大陸和美國的聯合夾擊,令島內中產階級無法對民進黨執政放心,以致最後落敗。

  這一切,看在具有戰略眼光的謝長廷眼裡,當然觸發了他的反思和危機感,他大聲疾呼:“如果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調整,我對下一屆的‘總統’選舉還是很不樂觀”。然而,在黨內缺乏反思反省氛圍的現實中,眼見大多數民進黨人仍著眼於內鬥外戰,因循守舊,心存僥倖,不願付出代價實現政策轉型;謝長廷不甘坐等“生命的流失”,逐漸被邊緣化,他要打破民進黨大陸政策這潭死水,重掌民進黨大陸事務的主動權和兩岸論述的主導權,遂有毅然登陸之擧。

  其實早在2000年,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就曾試圖登陸訪問廈門,並為此提出“一國兩市”的說法。後來在陳水扁當局的打壓下,未能實現。12年後的今天,謝長廷終於破冰起步,他在北京喊出“遲到總比不來好!”,成為現任民進黨中常委、擔任過民進黨政府“行政院長”的綠營大佬與大陸對台高官直接交流的第一人,開啟了民共交流的全新一頁。其意義,雖不能與國民黨主席連戰七年前登陸相比擬,但也頗具歷史定位。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將會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謝長廷“豪氣天下可去”背後蘊藏的戰略性意圖和契機。如果說,連戰訪京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歷史轉折點的話,那麼,謝長廷今次的登陸亦可稱為重要的戰略節點,它標誌著台獨理念的崩裂與和平發展路線的確立。兩岸大交流的時代已經來臨,這是歷史的大趨勢,是任何力量所不能阻擋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