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時寒冰:中國國運能否改變

http://www.CRNTT.com   2012-11-12 09:08:01  


 
  20世紀90年代初,被美國用貨幣戰爭大傷元氣的日本,經濟顯露出衰退跡象,倘若日本再次實現類似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這樣的宏大計劃,日本經濟或許走出泥潭,實現二次騰飛。

  遺憾的是,日本試圖通過擴大產能保持單向的貿易優勢,占據國外市場,而不是像上個世紀60年代那樣,增加國民的收入,拉動起內需,結果,導致了巨大的產能過剩。

  日本既給我們帶來了經驗,也帶來了教訓。經驗就是,民富則國強;教訓是,民窮則國衰。

  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比日本在1960年推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時要複雜和嚴峻得多。

  中國面對的是一個貧富分化嚴重、中產階級缺位、民眾整體性貧困、資源日益匱乏、環境惡化、社會矛盾日益突出、貪腐日益嚴重、裸官數量不斷增長、老齡化來臨等等社會現狀。

  要想實現國強,須首先實現民富,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後,我們首先應該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向國民個人傾斜。唯有此,中國經濟才能衝破內需不振的羈絆,實現最優效率的增長。

  第一,增加民眾的可支配收入。

  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階段,美國和日本的政府、企業和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額大均致為1:4:5。而中國這些年來,卻大幅向政府傾斜。這種做法是與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相違背的。

  中國之所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向政府傾斜,主要是基於下列思路:先發展經濟,等有了足夠的資金再去解決民生問題,再增加民眾的收入。

  事實上,這種主次顛倒的做法,不僅使民生問題的解決和民眾收入的提高變得遙遙無期,而且,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無論是在初次分配中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還是在經過再分配後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即便不考慮制度外收入),都是過大的。

  有人曾經想當然地認為,稅收收入會增加財政收入,促進政府的消費,進而帶動起全社會的消費。然而,國外學者通過大量的數據早就得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政府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是負相關的。

  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的集中,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力是最小的,損耗是最大的。在內需萎靡不振的今天,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上,在這一關鍵點上,只有當機立斷,改變目前的國民收入分配機制,盡快實現民富,中國的國力才能實現快速騰飛,民族復興的曙光才能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要實現民富,就應該在增加就業和減稅方面做文章,而減稅本身就可以促進社會投資,增加就業機會。

  中國應該通過降低稅率,消除重複徵稅,提高就業機會等方式,逐步提高民眾的實際收入水平。民富是國富的基礎,民窮則是國亡之先兆。要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必須實現“民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