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歷史辨析:悖論康有為

http://www.CRNTT.com   2012-12-23 09:43:43  


 
  康的言行往往如此相反,以至為他作傳的弟子們也批評他:“先生日美戒殺,而日食肉;亦稱一夫一妻之公,而以無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獨立;日言人類平等,而好役婢僕;極好西學西路,而禮俗器物語言儀文皆堅守中國;極美民主政體,而專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專事中國。凡此皆若甚相反者。”

  嚴複當年在給熊希齡的信中說:“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何以言之?德宗(光緒帝)故有意向之人君,向使無康梁,其母子未必生釁……而康乃踵商君之故智,卒然得君,不察其所處之地位為何如,所當之阻力為何等,鹵莽滅裂,輕易猖狂,至於幽其君而殺其友,已則逍遙海外,立名目以斂人財,恬然不以為恥。夫曰保皇,試問其所保今安在耶?”可見清室之覆,康有為實與有力焉。

  有論者反觀之,在嚴複言之則為罪,在他人言之則未必不為功。百年轉瞬,循環往複。無論其為功罪,康有為之於今日,仍自有其難以磨滅的深遠影響。

  康有為是一個現代政治思想和士大夫氣質混合的人物,在他長期的維新—保皇生涯裡,對中國政治前途的分析判斷始終和對光緒皇帝的個人感恩摻雜糾結在一起,最終將他塑造成一個徹底的保皇分子,一個讓後人感嘆不已的複雜歷史人物。學者餘英時曾經提到,“已故的列文森(JosephLevenson)對中國近代史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認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大體是在理智方面選擇了西方的價值,而在情感方面卻去不開中國的舊傳統。”

  這句話,也足以解釋康有為私生活上的兩面性和複雜性。

  康的女兒康同璧回憶,康有為逝世的前一年(1926年)夏歷八月曾到北京,由她和梁啟超、張篁溪等弟子陪同,憑吊了菜市口刑場,想起“戊戌變法”失敗,乃弟廣仁及譚嗣同等“六君子”在此取義成仁,以及自己半生顛沛流亡的經歷,不禁放聲痛哭。他還有一聯挽譚嗣同曰:“複生(譚字複生)不複生矣,有為豈有為哉。”既悼亡友,亦是自悼。

  (參考書籍:《康有為》,《康有為評傳》,《康有為思想研究》,《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黃廣明  實習記者 麥靜文 倪敏勰

  日期:2012-12-17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