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貨幣發行機制改革窗口臨近

http://www.CRNTT.com   2013-01-25 07:57:13  


  中評社北京1月25日訊/2012年金融數據悉數出爐。外匯占款增量驟減,外匯儲備淨減少,外商直接投資(FDI)創下3年新低,人民幣雙向波動格局形成。證券時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這些新的變化蘊含著哪些政策含義?將對中國貨幣金融環境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這些都是貨幣當局面臨的重大課題。

  貨幣替代現象再度出現

  文章指出,中國的貨幣機制正在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在資本流動雙向平衡將成常態,資本項目甚至出現逆差的大背景下,基於匯率水平的貨幣投放機制將根本性改變,這對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是新的挑戰。其實,這些變化的背後是不同貨幣的資產轉換,也被稱為“貨幣替代”的現象在起作用。資產外幣化也即經濟學中的“貨幣替代”。一般來講,當一國出現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或一定的匯率貶值預期時,公眾可能缺乏對本幣穩定的信心,減少持有價值相對較低的本國貨幣,增加持有價值相對較高的外國貨幣,於是外幣取代本幣作為價值貯藏手段和交易媒介。這種“貨幣替代”的現象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出現過。

  自1994年中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開始,中國“貨幣替代”程度迅速攀升,直到1997年才有所回落。當時的“貨幣替代”加劇主要來自於三方面原因:一是由於經濟的快速增長使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們有了持有外幣資產的願望;二是當時的匯率雙軌制度使人們產生了人民幣貶值的預期,為了規避匯率風險,人們更願意持有較為穩定的外幣資產;三是這一時期中國正在經歷改革開放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達到了20%以上,為了避免通脹帶來的實際資產的損失,人們更多地選擇外幣資產。

  但此後若干年,這一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變:隨著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外匯儲備的飈升以及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居民增持本幣資產和減持外幣資產,導致基礎貨幣過度投放,也造成了近些年來的“貨幣反替代”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