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1962:中國“春晚”誕生秘事

http://www.CRNTT.com   2013-02-10 08:49:14  


 
  “吃雞”再上春晚

  因小品收效顯著,第三次笑的晚會中,相聲比重降低,小品上升為重頭戲,茶座形式依然延續。晚會依然由王扶林擔任導演,金成擔任副導演。

  金成每日坐著公交車在北京城裡穿梭,到處找喜劇演員。他再次找到游本昌,卻發現游已經因營養不良住進了醫院,肝臟腫大,全身浮腫,用手一摁就是一個坑。不過游本昌還是幫著策劃了一個小品,諷刺公交車上不肯讓座的年輕人。

   1962年9月30日,第三次“笑的晚會”以國慶晚會的形式播出。

  開場白“笑有各種笑……”是主管台領導孟啟予親手寫的,由侯寶林表演,拉開了晚會的序幕。接下來,陳強表演了從延安時期就保留下來的活寶節目——《光棍哭妻》。

  北京人藝演員表演了配樂合唱《老北京叫賣組曲》。這是話劇《龍須溝》的副產品。當時,導演焦菊隱要求在幕後安排各種小商販的吆喝聲,以增加生活氣息和地域特色。為此,英若誠帶領幾個青年演員走街串巷追蹤小商販,模仿其吆喝聲。後來又增添了話劇《茶館》和《駱駝祥子》的幕後叫賣聲,成了當日人藝的保留節目。

  晚會的高潮是無實物啞劇表演《吃雞》:一個人在啃一只半生不熟的雞,吃了一半被骨頭卡住了,他費盡心思去摳帶著雞毛的骨頭。最後,侯寶林上台,從他的後領裡拔出來一把雞毛撣子。表演笑翻了全場。

  晚會播出後,原以為觀眾的好評會更強烈,沒想到寄來的信中卻有不少尖銳的反對之聲。一封署名“憤怒的觀眾”的來信稱,這是“以廉價的方式來向小市民趣味討好”,而且,還是在國慶前夕,在“外賓雲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播出的。

  很快,短暫的文藝小陽春被“階級鬥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風雨欲來所代替。

  1963年11月,北京電視台在檢查1962年以來播出的文藝節目時認定:第二次笑的晚會有些節目不該播出,較突出的是《諸葛亮請客》;而第三次笑的晚會,大部分節目都有問題,思想內容不健康,表演也很粗糙。

  在隨後到來的文革中,笑的晚會更被上綱上線為“毒草”。《老北京叫賣組曲》成為了懷念舊社會的證據,黃宗洛表演的講“公雞下蛋”的小品《來亨先生》被認為是諷刺三年困難時期。《吃雞》則遭到了最多的批判,被創造性地解讀為“吃雞拔‘毛’”,主創王景愚差點被打成了反革命。梅益和孟啟予都遭到了批鬥,王扶林和侯寶林陪鬥。

  文革結束後,孟啟予擔任了中央電視台(由北京電視台更名而來)的副台長。王扶林則轉向電視劇創作,在1987年導演了經典版《紅樓夢》。

  1983年的首屆春晚上,在導演黃一鶴、鄧在軍(當年為文藝組成員)和策劃人侯寶林、馬季(都參加過笑的晚會)的一再鼓勵下,心有餘悸的王景愚終於同意參演。

  隔了21年的時空,《吃雞》再次讓觀眾笑出了眼淚。

  《舊聞新讀》 徐天/文  來源:搜弧網 2013-02-01 11:49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