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城鎮化改革將促進經濟結構改善

http://www.CRNTT.com   2013-02-19 08:59:06  


  中評社北京2月19日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大幅上升,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51%,年均增長約一個百分點,同期中國的人均GDP實際增速平均近9%。展望未來,一般的預期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開始了放緩的過程,但城鎮化的進一步提高往往被認為是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的重要因素。

  陸家嘴雜誌發表特約撰稿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文章表示,城鎮化的改革,將促進中國經濟結構的改善。政策主線在於改善資源在部門間、地區間、人群間的配置效率,一方面部分改善供給能力,使潛在增長率放緩的速度趨於平滑;另一方面釋放國內總需求,改善需求結構。

  當然,城鎮化不能成為單獨的政策目標或口號式的“造城運動”,城鎮化需要更廣泛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新政策加以配合。其中,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農業現代化顯得尤為關鍵。

  供給擴張與需求調整須相輔相成

  文章分析,城鎮化是中國未來十年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動力。城鎮化的推進將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推進經濟的增長。

  從需求端來看,城鎮化的過程往往伴隨較高的投資率,例如基礎設施、住房、公共服務等。在中國目前城鎮基建的許多方面還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城鎮化在學校醫院、公路地鐵、公共交通、綠化安防、供氣供水、污水處理、垃圾填埋、醫療保健、教育文化等領域還會需要大量投資。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不僅城鎮人口增加會提升對上述行業的需求,國家相關環衛標準的提高——例如根據“十二五”規劃,中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目前不足83%)、處理標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目前不及80%)都需要有進一步提高——也會促進對現有設施的擴展和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城鎮化更多推動的是市政、民生相關的各類基建投資,但難以再支持新一輪的房地產投資,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一、二線城市人口趨於飽和,而三、四線城市房屋供過於求。其次,居民購房能力受到限制,全國各級城市的平均首付款超出平均儲蓄50%以上,其中一、二線城市尚可依靠匯集國內或省內富有人群的置業需求,而主要靠本地需求的三線城市顯然難以為繼。以城鎮新移民目前的收入,即便考慮未來收入增加,也無力支撐目前的城鎮房價。

  城鎮化拉動需求的另一個途徑是對於消費的促進,城鎮化將加速中國消費時代來臨,引導消費結構的變化。根據英國《經濟學人》的預計,至2020年,中國消費總額將達64萬億元(其中居民消費市場45萬億元),是日本的兩倍,居世界第二。隨著中國消費率上升,越來越多國家的出口增長會依賴中國的進口,而跨國公司的銷售也更加依賴中國消費者。

  比消費總量增長更有意義的,是消費結構的變化。城鎮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主要來自收入上升以及城鄉消費習慣轉化兩個方面。農民工的收入提升,以及城鄉新移民,一方面會導致服務消費的占比上升,商品消費占比相對下降。未來十年,文化、教育和娛樂、金融保險、醫療保健等服務性行業增長較快。另一方面意味著城鎮居民的大眾消費(如快餐店、中低端品牌服飾)獲得支。新城鎮化帶來的城市中等收入以下群體的人數擴張,將明顯拉動食品衣著、教育文化娛樂、交通通訊等消費。概括地說,城鎮化對消費率的提升更多的是通過城鄉消費習慣一體化、低端消費的升級,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