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民幣匯率是否已趨近均衡水平?

http://www.CRNTT.com   2013-04-07 08:19:03  


人民幣匯率是否已趨近均衡水平?   
  中評社北京4月7日訊/(評論員 譚小芬、劉陽)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由8.28上升到6.27,升值幅度達到32%,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幅度達到23%。回顧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歷程,2005年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後,人民幣兌美元漸進小幅升值,直到2008年7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重新開始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2010年9月,中國再次實施匯改,人民幣再次踏上升值之路。從2010年6月到2011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均升值幅度約為5%。然而,2012年年初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較大波動,但是總體升值幅度不大。那麼,人民幣匯率是否已經趨近於均衡水平呢?未來人民幣還有大幅升值的空間嗎? 

  從過去幾年來看,人民幣升值的動力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首先,中國經濟持續的高增長是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動因。無論是按照名義匯率還是購買力平價的匯率計算,中國的GDP都居於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有學者估計,中國經濟總量將會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過去三十年裡,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8%以上,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快速提升,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7.4%左右,遠遠高於歐美國家的2-3%的水平,因而產品競爭力迅速提高。在加入WTO之後,中國出口貿易年均增速在20%以上,中國出口貿易占到全球出口貿易的10%左右,中國製造風靡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人民幣升值的重要推手。 

  其次,基於中外利差擴大帶來的熱錢流入和套利交易加劇了人民幣升值壓力。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聯手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向全球金融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發達經濟體的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均處於低位,然而,由於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低迷,消費需求不振,投資需求疲軟,危機後金融監管的加強使得金融業很難再次成為經濟增長點,短期內新興產業很難崛起,因而大量的流動性找不到出路,流入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和大宗商品市場,大量的短期本流入給人民幣帶來了直接的升值壓力。 

  再者,在持續貿易順差和大量資本流入的推動下,中國外匯市場的外匯供給持續大於外匯需求,導致人民幣具有升值壓力。為避免人民幣的大幅升值,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外匯市場干預,一方面在外匯市場大量買入美元,投放人民幣,另一方面在國內貨幣市場運用正回購、央行票據、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信貸額度管理來回收流動性,避免大量外匯占款增加導致貨幣供應投放過多。在這種操作方式下,中國外匯儲備從2005年的8000億美元一路飈升到2012年底的3.3萬億美元,成為人民幣幣值堅挺的堅強後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