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日關係中的“內壓”大於“外壓”

http://www.CRNTT.com   2013-05-10 09:34:51  


 
  在日本,政治上自民黨一黨獨大的政治格局結束,日本政黨政治處於漂流期,政府更替頻繁。在經濟上,日本從冷戰後發展乏力,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讓社會福利和政府財政面臨嚴峻挑戰,日本人在過去十年自信心下降明顯,對於前途的不確定性,讓日本社會也處於焦躁不安的狀態。

  在對外關係上,日本失去了第二大經濟大國地位,讓日本感到戰後唯一的外交優勢正在消失,經濟地位的喪失導致國際地位下降導致外交失利,逐漸成為主流邏輯。這種狀況下日本渴望強人出現,來證明日本仍然是重要的和能夠保護國家的尊嚴,當人們的這種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同樣被批評為“太軟”。

  同樣的道理,在日本那些敢於“說狠話”的從政者、評論員就有了土壤和市場,例如石原慎太郎一直警告日本會成為中國的殖民地,日本的一些評論員則將中國看成是重大的安全威脅。日本決策者同樣面臨不容樂觀的國內環境,在一個處於變動期的民主政治國度,日本政治家對於這種“內壓”就顯得更加的脆弱,因為外交決策的失敗,將直接導致自身甚至政黨的政治生命的終結。

   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在2012年11月18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證明了上述“內壓”的存在。他說:健康的民族主義必要,但是走到極端就會變成同外國人敵對,在日本安全問題討論上,一些“說狠話”以及不應該值得歡迎的方式正在增加,極端民族主義對於國家來說是最為危險的。由於中國政治體制的特殊性,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很難這樣直白地透露自己所受到的“內壓”。

  但是,鑒於中國領導人權威遞減,以及黨內分權,在外交問題上的強硬派對最高決策層施加壓力完全有可能。第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時,發言人傅瑩在回答日本記者“中國外交會不會日益咄咄逼人”的提問時說:很多中國人的意見包括媒體人的意見是希望中國更加強硬些,尤其面對挑釁的時候,希望有更強的姿態。

  除了上述兩國國內轉型期的脆弱性,和雙方對國際體系中地位(status)的敏感性等中日之間的特殊因素外,安全保障討論中很容易生產出“內壓”的一般機制也在起作用。這就是追求“絕對安全的期待”和“過度估計安全挑戰的偏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