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國有企業的命運

http://www.CRNTT.com   2013-07-16 10:13:00  


 
  中國國企走過艱難歷程

  要知道國企的前途,就要了解國企這些年來是如何得到發展的。中國的國企走過了一個艱難的歷程。在毛澤東時代,國企的發展實際上有兩個鮮明的階段。在建國初期,私營企業占主導地位,但國企在國家力量的支持下很快發展起來。在毛澤東所規劃的新民主主義體制里,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是要長期共同存在的。但種種因素包括意識形態上私營企業缺少合法性、沒有健全法律的保護、沒有國家權力的支持以及國企和私營之間的利益之爭,私營企業很快就走向了終點。一旦私企消失,中國就很快進入了一個全面計劃經濟時代。不過,也很顯然,一旦競爭消失,企業也就不再成為一般意義上的企業。在計劃經濟時代,所謂的國企實際上是一個集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於一體的組織,或稱“單位”。這種組織在動員國家資源,實現國家初步現代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各方面的代價(資源、人力、生命等)是很高的。當然,最大的代價是人們後來所看到的普遍貧窮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後,國企進入另一個大的發展階段。但如果細分,這個時期的國企發展又可以分為三個小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早期的1980年代,國企進行了一些內部改革,主要是分權,就是政府為了給企業提供激勵機制,分權給企業。從制度創新來說,80年代的主要成就不在於國企改革,而是容許在國有企業之外發展出一個非國有部門來,包括民營企業和各種合資和外資企業。這些新體制為日後的國有改革創造了制度條件。

  第二個小階段就是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抓大放小”的改革。到80年代和90年代初,國企全面虧損,國家面臨財政危機,國民經濟運作困難重重。因此就有了“抓大放小”的改革,在組建大型國有企業的同時,把大量的中小型國企實行民營化(或者說中國式的“私有化”)。在“抓大”構架內,政府對大型國企實行企業化(或者“法人化”),就是把企業的政治、社會和其他功能分離出來,同時也把競爭機制引入國企,讓其成為真正的企業。而“放小”構架內的民營化,大大推進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90年代中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國企和民營保持了相當平衡的態勢,並且兩者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段時間,在制度建設上也有長足的進步。政府修改了憲法,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性。之後,又通過的《物權法》,對公民的私有財產提供法律保護。

  但2008年之後,國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8年金融危機一爆發,中國政府推出了“四萬億”的救助計劃,而這“四萬億”基本上都進入了國企領域,沒有民營企業的份。巨額資本的流入,為國企的大擴張提供了強大的財政支持。從此,國企走上了大擴張道路。當時的領導層因為對金融危機的過分擔心,只考慮到國家如何避免金融危機,而沒有對國企的這種大擴張的結果有足夠的考慮。因此,有關部門根本就沒有告訴國企如何擴張?在哪些領域擴張?這就導致了國企的盲目擴張。國企領導層的唯一目標就是把國企做大。這就很快改變了90年代中期以來的局面。原來,國企被要求在具有國家戰略的領域內發展和壯大,但2008年之後,國企到處擴張,哪裡能盈利,就走向哪裡。一句話,2008年之後,國企不僅侵入了原來民營企業的空間,而且很快就在原來的民營企業空間里占據了主導地位,因此也很快就改變了原來國企和民營相對平衡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