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大歷史看中俄關係變數

http://www.CRNTT.com   2013-09-16 12:07:55  


 
  另一項合作重點在能源領域。出於增加能源安全冗餘度、避免進口來源單一化的考慮,中國在進入21世紀後把俄羅斯當作一個頗具象徵意義的石油進口對象。儘管俄國原油在中國年均石油進口量中只占很小的份額,但中方對建設東西伯利亞-太平洋陸上輸油管道(泰納線)在中國境內的支線一直興趣頗濃。此項支線由西伯利亞安加爾斯克通往中國大慶,已經於2010年建成投產,每年對華輸送石油達1500萬噸。未來俄方仍將藉由對華能源輸出換取開發遠東地區所需的貸款,而陸上管道因為不易受國際局勢及自然條件影響,會是一條穩定的輸入路徑。

  在安全、經濟和政治三大合作領域,俄羅斯本身更看重的仍是夥伴關係的政治象徵。經歷過1990年代初期被西方冷遇的羞辱,莫斯科在中國找到了對傳統強國國際影響力的尊重。考慮到中國經濟力量的崛起、美國世界領導力的相對衰退,以及普京執政以來莫斯科與歐洲漸行漸遠的現實,俄方對中俄關係抱有顯然是過高的期待。莫斯科不止一次流露出中俄應牽頭組建某種“非西方”國際聯盟的傾向,這大大超出了中方對兩國關係現階段水平的期待。

  莫斯科對傳統均勢觀念的偏執,一方面增加了中國在東北亞經濟-安全爭端中獲得支持的概率(如莫斯科對日本的冷淡和在西藏、台灣問題上對中國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國必須給予適當的回報。這種回報可能體現在遠東經濟開發中中方的投入,也可能體現在包括敘利亞問題等國際焦點問題上中俄態度的協調一致。這可能帶來一種新型“搭車”—駕車者中國很大程度上為搭車者所制約。不僅如此,就東亞而言,俄羅斯始終沒有放棄在不依賴中國的情況下自行確定利益基點的嘗試。東西伯利亞-太平洋原油管道方案在21世紀初的反覆變更,折射出了莫斯科以油氣資源為籌碼、在東北亞國家間縱橫捭闔的手腕,俄羅斯與越南日益擴大的軍事合作則令南海局勢進一步複雜化。

  現階段中俄關係的可觀成果,大部分源自雙方謹慎務實的態度,而非國際戰略和相互利益的一致性。事實上,中俄夥伴關係在政治上的意義越是重大,它在經濟特點和整體目標上的不協調越是突出。不妨把中俄關係和中美關係做個比較:中美經濟上的互補性和能力上的差異“稀釋”了衝突的概率,是故中美20餘年來雖麻煩不斷,韌性卻依舊突出。而中俄兩國不僅缺少與政治合作匹配的經濟互補性,能力和利益也高度相似或重叠,勢必降低合作的上限。歷史一再證明,大陸強國間關係的脆弱程度遠高過大陸強國與海洋強國間的關係,這是我們必須時刻牢記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