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的經濟特區解決了什麼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3-10-29 09:23:21  


 
民營企業“走出去”更有效

  第二階段是“接軌”概念指引下的開放,主要是1990年代圍繞著加入世貿組織所展開的。“接軌”就是要改革國內的體制和現行國際通行的一些體制接軌。“接軌”來自兩方面的動力。從外部來說,是來自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的要求。如果要加入這些組織,就必須改革國內現存的體制。從內部來說,就是改革者要利用這個機會,來改革原來不合理的體制。沒有這兩種動力的結合,“接軌”便不可能。特區在這個過程,同樣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特區因為受傳統體制的制約較少,比較容易和國際通行體制“接軌”。實際上,在很多方面,特區直接採用了國際通行體制。“接軌”創新或者改善了特區的體制,而特區體制又轉而在國內產生擴散和複制效應。

  第三階段是從本世紀以來的“走出去”階段。正是因為前面兩個階段開放政策的成功,中國在短短20多年間,從一個資本嚴重短缺的經濟體,提升成為一個資本過剩的經濟體。和任何資本一樣,中國的資本也必然會走向那些可以獲取更多利益的地區。中國現在“走出去”的主體,主要是大型的國有企業,主要表現在能源和原材料領域。但實際上,民營企業的“走出去”,從長遠看來更具有可持續性。國有企業“走出去”,尤其是走向西方國家,困難重重。因為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方面的因素,各種困難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與此不同,民營企業的“走出去”,儘管規模不能和國有企業相比,但它更有效。同樣,特區在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方面提供了一個平台。較之其他領域,特區本來就和國外有著這樣那樣的關聯,可以說,特區是中國民營企業和國際市場的連接點。

  經濟特區建設為中國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中國的改革發展到了現在,需要一個更高層次的開放,繼續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繼續“請進來”、在繼續“接軌”的基礎上參與國際體系的建設,“走出去”成為國際事務的主要一個角色。不過,到了今天,人們對諸如上海自由貿易區那樣的特區,應當有一個新的認識。在1980年代設立經濟特區的時候,世界新一波全球化剛剛開始,中國的開放政策本身,也是這一波全球化的主要動力。到今天,儘管這一波全球化仍然進行,但人們已經可以從全球化過程中,學到很多的經驗教訓了。2008年以來的世界金融危機,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具體原因,但也是全球化的必然產物。同時,這一波全球化在為各國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增加了世界的不公平性。一些國家從全球化過程中巨大受惠,另一些國家則是受損;一些國家越來越富,而另一些國家則越來越窮。

  同樣是因為全球化,一個國家內部的一些社會群體因為全球化而變得越來越富裕,而另外一些群體則因為全球化而變得(相對)貧窮。如果繼續的全球化是必然,人們必須思考如何在繼續受惠於全球化的同時,能夠盡量避免或者減少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助於中國下一波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尤其是像上海自由貿易區那樣的特區。一句話,新的特區應當具有新的使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