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調適外交戰略挺進亞洲

http://www.CRNTT.com   2013-10-31 10:30:44  


 
  從國際關係角度來看,中國政治發展的不確定性、崛起大國富有侵略性的歷史記憶、對共產主義擴張的恐懼等,導致了西方以及亞洲鄰國,對中國的潛在疑懼心理與日俱增,深刻影響了各國對華態度和戰略選擇。對很多國家而言,可能在經濟上必須堅持甚至是依賴與中國的交往,但在政治和戰略層面與中國的關係,又表現出相當的脆弱性。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這些因素使得中國與有關國家的領土爭端,呈現出複雜化態勢。比如日本,骨子裡對恢復其作為正常國家的地位,在政治和軍事上增強在地區的影響力的意圖從未改變,東亞各國對中國的防範心理,又成為其可資憑借的“資本”;中越、中菲領土爭端,本來就歷史久遠,爭議頗多,誰是誰非,莫衷一是,中國若展現強硬姿態,就易招致外界更多聯想。

  中國外交戰略的變化和外交政策的制訂,是基於對上述內外形勢的研判。隨著習李體制政治地位日趨鞏固,其外交工作力度也隨之加大,外交戰略逐步成型。

  中共新一屆領導層的外交風格,從習近平、李克強的外交出訪軌跡,可管窺一斑。習近平打破外交慣例,特意突出俄羅斯作為其首次專訪的目的地國,並將非洲傳統夥伴國、拉美國家納入中國外交的第一梯隊,卻好似不經意地才選擇了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莊園會晤;在對中亞四國訪問後,又利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契機,訪問東盟(亞細安)重要大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李克強就任總理後僅有的兩次外交行程,橫跨亞歐兩大洲,先後訪問的對象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國、文萊、泰國和越南等國。

  他們的出訪安排,大體勾勒了中國全球和地緣戰略的輪廓。

  從全球角度來說,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中國外交的基軸。中國一切對外交往活動,尤其是在戰略層面上,都是奠基於中俄之間穩定、親密的戰略協作關係。除了非洲這個傳統的外交夥伴外,中國將觸角擴大到被美國視為後院的拉美,並視之為另一個全球戰略支點。相比較而言,老歐洲在中國的外交棋盤上地位有所降低,但繼續加深與中國友好國家的交往,打破美歐鐵板一塊的格局,仍是一個基本的策略。中國的全球戰略選擇,表明其原有的中美俄均勢外交發生了微妙的傾斜,要害是在經濟地位躍升、中美競爭性因素增強,特別是中美在政治領域的潛在衝突愈益顯現的情況下,中國試圖未雨綢繆,對之進行戰略預應。

  中國的全球戰略轉型,也延伸至地緣政治博弈。周邊區域是中國戰略利益密集區,也是中國海陸戰略運輸通道的必經區域,它們對確保中國的政治、經濟、安全利益關切至關重要。因此,亞洲鄰居尤其是周邊國家,在中國的外交大棋盤上的戰略地位持續上升。

  挺進亞洲,利用利益紐帶參與主導亞洲議程,以強制力牽制日本的地區霸權衝動,避免在日本的積極運籌下,形成各國“合縱”共同對抗中國的格局,穩定後院外交基本盤,並從戰略上遏制美國在亞洲的超級存在,為中國內政穩定和中共的長期執政,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成為中國外交戰略的新方向和新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