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以自貿區為突破口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 |
http://www.CRNTT.com 2013-11-25 08:53:20 |
以金融服務促進自貿區改革 文章稱,中國經濟歷經了全球貿易大國、製造大國和經濟大國,現正在謀求金融大國,以實現大國崛起。從發展的歷史來看,加入WTO之後中國的經濟發展,體現出較強的出口拉動型增長特征,主要表現在全球尤其是歐美發達經濟體對中國製造業商品的需求,由此推動中國進出口貿易量和增速長期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但由於全球經濟周期調整的戰略主動權仍然在美國手里,雖然中國經濟總量強大了,但周期波動的被動性特征卻越來越明顯。在當前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下,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美國,其經濟刺激方案、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均對中國經濟運行,甚至投資和消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經濟周期的調整模式從實物貿易的被動性調整周期,逐漸陷入國際金融政策外溢效應所導致的本國基礎貨幣被動投放予以對衝式的被動型金融性周期波動現象。 在此背景下,美國正在積極主導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同時與歐盟也在進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談判,現行WTO多邊貿易體制受到了嚴重挑戰。美國所提出上述新型的國際貿易體系,其中最主要的內容除了實務貿易外,還涵蓋了投資和服務貿易。中國如果不及時改善金融服務體系,加入這一輪貿易和投資的新體系循環,則有可能失去新一輪發展動力,而且原有貿易和製造業優勢也將難以為繼。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發展需要一個高度開放和融合的全球經濟體系,這就是自貿區推出的緊迫性。而上海自貿區將致力於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金融國際化三方面的改革,使之成為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真正成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著力點。 重點關注軟結合和硬連接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和美國是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博弈的兩個經濟體。從歷史經驗看,在以貿易/製造為基準的國際分工體系中,中美兩國開始是軟結合,後來是硬連接。 未來,隨著人民幣逐步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以人民幣為本位貨幣的貨幣金融體系將與以美元為本位貨幣的貨幣金融體系展開充分的競合。貨幣體系的主動權和資本的流動的掌控權,顯然是在美國一方:美國每年貨幣發行量僅有1/4留在美國國內,剩下的3/4則通過貿易金融渠道流通至全球各地。在中國實行固定匯率、資本管制的情況下,根據“三元悖論”,中國不得不成為基礎貨幣被動發行量最大的經濟體。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要加入以服務和投資為主體的全球分工體系中,還應借鑒當年加入WTO的歷史經驗,要把握好軟結合和硬連接的關係,一旦條件成熟,金融改革將會在具有FTZ性質(依據國內立法、符合國際WCO慣例)的上海自貿區邁向具有FTA性質(依據國際雙邊及多邊協議、符合WTO慣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自貿區的過程中,發揮相對的主導作用。 可以看到,推動自貿區建設成為最大的人民幣產品市場、促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將會是自貿區改革所能帶來的最大的制度紅利,這也是中國對全球重構新型金融體系做出的最大貢獻。其中,連接FTZ和FTA的重要渠道,將是圍繞人民幣國際化展開的一系列金融市場化改革,包括人民幣資本項下可自由兌換、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浮動等。 金融機構可在滿足貿易、投資便利化環境、境內外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過程中,沿著人民幣跨境使用這個主線,循序漸進地重點發展以下業務:一是離岸金融業務,包括債、貸、股,以及證券、保險、期貨和信托等;二是在岸的人民幣離岸業務,包括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海外人民幣市政債、人民幣股權融資業務等;三是在岸人民幣業務,包括跨境支付和結算、人民幣利率和匯率衍生品、人民幣大宗商品期貨、外貿物流金融、航運金融、倉儲保管金融等。上海自貿區將在“一線逐漸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原則下,通過銀行分賬經營、獨立核算的方式,將服務對象涵蓋至區內居民和境外非居民。這實質上在區內構建了一個涵蓋離岸和在岸業務、本外幣一體化、與國際金融市場高度接軌的金融市場環境。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