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的海洋地緣政治及其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3-12-17 09:50:36  


 
  中國在明朝時代開始受到來自海上的威脅,即所謂的“倭寇”。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在這個時代,中國具備了成為海洋國家的能力。15世紀是世界海洋世紀的開始,歐洲的葡萄牙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海洋國家。不過,論技術,當時的中國是最有條件成為海洋大國的。當時,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中國都具備了足夠的能力來實現這個目標。在政府層面,有名的鄭和數次下西洋,就是政府財政和中國航海技術的證明。

  即使是民間也具備了很大的能力,所謂的“倭寇”或者“海盜”,實際上主要的並非日本人,而是浙江和福建的民間海商活動。但是,無論是政府組織的海航還是民間自主的海航,都沒有繼續下去。鄭和下西洋不僅被政府中止,而且政府也銷毀了所有海航的數據和資料。在民間方面,政府下大力氣,花了很多年鎮壓了民間“海盜”。從此之後施行閉關守國的“海禁”。這就使得中國失去了一次成為海洋大國的最好機遇。王朝為什麼這樣做?其中有幾個主要原因。

  第一,王朝的以陸地地緣為中心的意識形態。到明朝,這個意識形態已經確立了好幾千年,已經根深蒂固,難以動搖。第二,既得利益的阻力。陸地地緣政治不僅僅是一個意識形態,而且更是其背後的意識形態。海航需要很大的花費,這方面花費的增多,必然影響到能夠用到陸地防護的費用,負責陸地防護的王朝機構必然反對發展海航。第三,在客觀層面,即使當時的中國受到“倭寇”的騷擾和侵害,但威脅並不大。日本當時處於封建時代,對中國並沒有構成真正的威脅。朝廷面臨太多的內部問題,並不想再找海洋方面的麻煩。結果,朝廷就用簡單的鎮壓“倭寇”和“禁海”的方式來處理問題。總體上看,儘管明清時代中國也經歷了國家崛起的時刻,但封閉政策越來越甚。等到晚清時代,真正面臨海洋的“敵人”的時候,中國已經無能成為海洋國家了。

  在19世紀,隨著英國人的到來,中國才開始意識到海洋國家的強大。但即使對英國,中國也沒有非常害怕。對中國來說,英國只不過是幾條大船和幾千軍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儘管處處被英國人打敗,但朝廷仍然不重視,看不到海洋地緣大局。失敗之後,以“割地”的方式應付了之。只有當中國的近鄰日本成為東方的第一個海洋國家,並打敗中國之後,朝廷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

  1949年建國之後的很長歷史時間裡,中國對海軍有戰略意義上的思考,但發展海軍更多的是為了國防的現代化,而與中國的海洋地緣毫無關係。在很長的冷戰期間,和蘇聯對抗的都是海洋國家;相反,支持蘇聯的則是大陸國家。即使蘇聯本身也主要是陸地國家,其海軍並不很強大,沒有辦法和美國等海洋國家相比。中國早期實行“一邊倒”的政策,和蘇聯站在一起,自然受蘇聯的軍事思想的影響。後來和蘇聯交惡,更說明中國的威脅來自陸地。等中美建交之後,中國才再一次和一個海洋大國打交道。

成為海洋國家是時間問題

  1980年代,當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人們開始思考海洋文明。很有意思的是,改革開放實際上主要是向西方,和受西方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和東亞經濟體開放,而這些國家和地區也就是海洋國家。向海洋國家開放,導致和海洋國家的互動,這是人們思考海洋文明的動機。這方面,當時很受知識界歡迎的電視片《河殤》具有典型意義。這個電視片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海洋文明的重要性。不過,電視片的動機主要是想以此來推動中國的體制改革,尤其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儘管電視片給人一種有關海洋文明的思考,但當時的中國並沒有成為海洋國家的實際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