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星雲大師:佛法的真諦

http://www.CRNTT.com   2014-01-12 10:03:44  


 
  有人說佛教排斥感情,其實佛教是最注重感情的宗教。佛教所要去除的是私情私欲,而將私情升華為慈悲;將私欲淨化為智慧。佛教所提倡的感情是奉獻而不是占有,布施而不是貪求的慈悲;佛教所主張的愛情是愛所有一切的衆生,而不是一個特定的對象。菩薩濟度衆生的悲行,正是這種感情的最高尚表現。有了慈悲和智慧的感情,就不會產生毛病。有的人一生追求甜密的愛情,愛情固然也會帶來快樂,但是愛情也是痛苦的來源。我們打開報紙,每日的凶殺案層出不窮,考察其原因,不外是愛情和金錢,沒有智慧和慈悲的愛情是危險的陷阱。

  大家也許會認為人生的快樂不外是擁有愛情和金錢,佛教既要人去除感情,又要人不貪愛金錢,信仰佛教還有什麼快樂呢?其實佛教並不是不要金錢,我們也不主張‘黃金是毒蛇’,貧窮固然不是罪惡,富貴也無須厭棄。大乘菩薩認為金錢愈多愈好,地位愈高愈好,只要不助長貪心,有利於佛法的弘揚,金錢地位何嘗不是弘道的工具呢?譬如你們求學研究要資糧,成就事業要資本,沒有資糧、資本的運用,什麼事也無法完成。對於一個不善使用金錢的人來說,金錢有時候是令人斃命的毒蛇,但是對於一個運用靈巧的人而言,金錢隨心所欲,能夠完成許多的事業,因此金錢本身並無善惡,關鍵在於運用是否得法,擁有金錢的人是否有‘提得起、放得下’的認識。

  宋朝的岳飛曾經慨嘆當時的國勢說:‘一個國家如果希望富強,除非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否則,只有自取滅亡。’如果每個人把金錢、生死看得比國家重要,看到錢財就想貪取,遇到危難就畏懼,沒有犧牲的精神,國家自然不能生存了。我們佛教徒要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有了出世的思想,對世間的名利,就不會生起貪著的心,一切的成就回報給社會大衆,不必由我享受,只要對大衆有利的事,即使肝腦塗地也樂意從事。

  一般人以為佛教什麼都不要,不要老婆、不要家財,其實佛教不是什麼都不要,佛教更講求要。只是佛教要的內容不同,要的方法不一樣。佛教要的是衆生的幸福,而不僅僅是自己的利益;佛教要的方法是‘以不要而要。’的無著心。我常說,我們要以無為有,以空為有,把‘有’建立在‘空’、‘無’的上面,因為不能‘空’就不能有,不能‘無’就不能有。‘有’為有限、有量、有數;而‘無’才無限、無量、無邊。在我們的人生有兩個世界,前面是窄小的‘有的世界’,而芸芸衆生無知,往往為了爭‘有的世界’,爭得頭破血流,而不知道還有一個更廣闊的回頭世界。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這個更超脫、更廣大的回頭世界。這個回頭的世界要滅絕吾人的私欲私情之後,才能顯現出來。在滅絕的‘無的世界’裡,生死滅絕、欲望泯除,一切的對待、差別、虛妄都蕩然無存,這是一個完全解脫、完全自在,放曠逍遙、灑脫無礙的人生境界,是我們學佛的人,所應該努力追求的。

  那麼,這個解脫的境界,什麼時候才能夠完成呢?是否要等到我們的肉體死亡了,生命滅絕了,才能到達的呢?不是的。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豁然開悟的那一刹那,就證得了這種絕對的寂滅的涅槃境界,因此只要我們勇猛精進,我們也能和佛陀一樣體證這種光風霽月的覺悟世界。

  覺悟者的境界又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凡人看悟道的人,總覺得怪裡怪氣、異乎尋常。在禪宗的語錄裡,描寫禪師們悟道時各種不同的形態,有的瘋狂似地哈哈大笑;有的徒弟打師父,師父不但不介意反而呵呵笑著表示贊許;有的師徒打著玩。這些奇異的行徑,看起來悖乎常情,但是對證道者而言,其中有無限的禪機,有無盡的禪悅。因此證道者的境界是不可以用凡情加以臆度的。佛陀悟道的時候,坐在菩提樹下,整整二十一天都沒有起座,享受著覺悟世界那難以言喻的甚深快樂,計劃著未來傳法利生的工作。悟道世界的法樂,不是我們所能了解的。

  傅大士有一首十分富有禪意的詩偈說: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詩如果我們從字面上來了解、從常識上來判斷,一定會覺得充滿矛盾,不盡情理。既然是空手,怎麼還握著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還騎著水牛呢?人走到橋上一看,明明是橋下的水在潺潺地流著,怎麼說橋流水不流呢?其實這首詩是禪師們證悟人生宇宙的真理,對真實的世界另有一番真實的認識。證悟者所了解的世界是超越時間、空間、滅絕對待差別,而達到心物一如、表裡如一、法境一體的涅槃寂靜世界。如何截斷紛妄奔竄的衆流,趨入佛法的大海,是我們刻不容緩的急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