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甲午年談戰後中日摩擦根源與演變

http://www.CRNTT.com   2014-03-01 10:00:14  


  中評社北京3月1日訊/學者卓南生日前撰文《甲午年談戰後中日摩擦根源與演變》,文章說,要了解中日兩國交惡的根源和今日的安倍晉三首相何以旁若無人地高舉複古旗號,還得追述日本的“戰後處理”及其國內和戰思潮與勢力之消長,也得略知戰後以來美國亞太戰略的變與不變,以及在上述格局之下,中日關係錯綜複雜與曲折發展的歷程和面對的難題。
 
  “中日罵戰”、“兩強相爭”、“中國崛起”、“日本複古”……翻開各國的報章或打開電視機,出現在讀者或視聽者眼前的,幾乎沒有一天不出現“中日交惡”日益嚴重的消息與評論。中日兩國會不會擦槍走火?萬一開戰,誰會占上風?……時逢甲午戰爭120周年,相關話題更被炒作得沸沸揚揚。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傾向於將問題簡化為“中日博弈”或者“中美日三國演義”的言論比比皆是,幾乎占有了大部分傳媒的論壇。

  中日交惡當然不能簡單地用兩國勢力消長邏輯(即“強弱論”)來涵蓋,亞太形勢的緊張,也並非中美日“大三角”簡單的分離和組合。從這個角度出發,將中日摩擦之加劇簡化為日本擔憂中國之崛起(即擔心中國取代其“大國”地位),也許能點破某些日本人存有“天無二日論”的傳統思維,但卻不能全面說明今日問題的焦點與真相。

三大條約規定日本走向

  同樣的,中美日三國關係也不能用三國演義般的簡單思維來推理或臆測。對於世界“霸主”白宮的一動一靜,各方當然應該予以關注,但對其大小官員的一言一語給予過多的推敲和詮釋,或為此而一喜一憂,並無助於我們對當前亞太形勢的認識和判斷,更不能輕易將之作為中日關係變數的依據。

  要了解中日兩國交惡的根源和今日的安倍晉三首相何以旁若無人地高舉複古旗號,還得追述日本的“戰後處理”及其國內和戰思潮與勢力之消長,也得略知戰後以來美國亞太戰略的變與不變。與此同時,還得知道在上述格局之下,中日關係錯綜複雜與曲折發展的歷程和面對的難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