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4-03-21 08:45:21  


 
  美日經驗啟示:對外資本輸出和離岸市場建設對貨幣國際化至關重要

  文章提出,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金融體系是貨幣國際化的基礎,持續提高國際貿易中的本幣結算量能夠提升國際市場接受程度。經濟實力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基礎。美元國際化初期,美國已成為世界經濟頭號強國,國際貿易總量同樣居世界第一。而日本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債權國,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貿易總量居世界第三,日元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使用規模已僅次於美元。國內發達的金融市場為美日兩國貨幣的回流提供了渠道和空間,尤其是美國,通過發達的金融市場,向投資者提供了大量債券、股票等金融資產,促進了美元回流,成為美元維持國際主導貨幣地位的重要支撐。此外,美日兩國在貨幣國際化初期都通過大幅增加本幣貿易結算量,提高本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提升國際市場對本幣的接受程度。“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使美元迅速成為西歐各國間的結算貨幣,以美元結算貿易占比達到80%。而在“黑字還流計劃”實施五年後的1990年,日本進口、出口額中按日元結算的比重分別達到14.5%和37.5%,較1980年提高了12.1個和8.1個百分點。

  美日兩國在貨幣國際化初期,都是通過資本輸出向全球提供本幣流動性,並借此消除投資貿易壁壘。無論是“馬歇爾計劃”,還是“黑字還流計劃”,都是在貿易順差背景下,採取以對外投資、借貸等形式推動本幣從資本項目流出,再以出口收款等方式從經常項目回流的模式。“馬歇爾計劃”帶動的美國海外直接投資達63億美元,占期間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額的近60%。西歐對美取消投資限制不僅促使美國在西歐本土投資高速增長,也推動了美國對英法殖民地投資的大幅上升。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黑字還流計劃”實施期間,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約占全球資本流動中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7%,對外直接投資年增速一度達到45%。“黑字還流計劃”極大改善了日本的外部關係,同時利用投資帶動的產品異地生產避開了歐美的貿易保護壁壘,緩解了國際貿易摩擦。由此可見,美日兩國在貨幣國際化初期,資本輸出不僅成為其向全球提供本幣流動性的主要方式,也實現了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推動投資貿易便利化,擴大海外經濟利益的戰略目的。

  離岸市場建設對促進本幣境外自我循環和沉澱,以及擺脫對投資和貿易的依賴具有重要作用。美日經驗表明,貨幣國際化進程中,離岸市場建設是與構建本幣境內外順暢流動渠道同樣重要的關鍵環節。正是“歐洲美元”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推動美元作為最主要交易貨幣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通,幫助美元實現了在境外的沉澱,進一步強化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絕對主導地位。而日元國際化初期,離岸市場的高速擴張也為日元擴大國際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1986年,以日元計價的歐洲債券交易量升至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元,1986~1995年,日元離岸市場交易量從1.38萬億美元上升至7.89萬億美元。離岸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了各類能夠保值增值、對衝風險並且有較強流動性的金融工具,提高了國際市場對日元的信心,擴大了投資者的使用和積存。

  美日兩國在向國際市場持續提供本幣流動性方面的區別,導致兩國貨幣國際化出現不同結果。美國從貨幣國際化初期的貿易順差和由“馬歇爾計劃”製造出的資本逆差,到20世紀60年代後逐步轉變為“雙逆差”,儘管遭遇“特里芬難題”,但為美元向全球補充流動性提供了便利。而日元國際化則在“黑字還流計劃”結束後開始放緩甚至倒退,主要原因:一是在經常賬戶下,日本長期保持貿易順差,且日元在出口結算的比重一直高於在進口結算的比重,造成日元流回國內;二是儘管“黑字還流計劃”促進日元輸出,但由於在東亞對外直接投資的日資企業在後續融資和經營中較少使用日元,且大量對外證券投資投向非日元計價資產,金融交易中對外債權債務均以外幣計價為主,日元難以通過資本賬戶流出,從而使日元國際化難以持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