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物價形勢看通貨緊縮可能情景

http://www.CRNTT.com   2014-04-06 11:03:46  


 
  3.國際金融危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過兩次通貨緊縮,都是由國外金融危機引發。一次是1998 -2002年,主要誘因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一次是2009年,主要誘因是國際金融危機。目前美國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已高於2008年危機前的水平,歐債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除,國內部分學者認為存在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可能。

  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區域經濟或世界經濟陷入經濟衰退,使中國外部市場需求急劇下降,外貿出口大幅萎縮,外向型行業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業遭受重創,產能過剩與內需不足問題迅速凸顯,國內供求失衡矛盾迅速激化,需求不足引起通貨緊縮。此外,國際金融危機使國際大宗商品需求減少,價格快速下跌,中國進口能源原材料價格明顯下降,引起輸入性通貨緊縮。

  採取適當措施穩定物價預防通縮

  文章指出,通貨緊縮的治理政策主要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需求刺激政策和相關的產業政策等。針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以下應對通貨緊縮的政策。

  1.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執行穩中偏鬆的貨幣政策

  第一,加大對中小企業的稅收減免和優惠力度,將中小企業稅收起徵點由月營業額2萬元提高至10-20萬元,進一步擴大營業稅改增值稅範圍,調整中央和地方增值稅分配比例,適當提高地方政府的增值稅收入,推進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根據目前現實可行條件,採取進一步提高對應的費用扣除標準、相應擴大低稅率的適用範圍,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

  第二,加大財政對教育、社會保障和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試點發行市政債,在信用評級等相應的配套設施完善後,逐步向全國推廣市政債。

  第三,貨幣政策總體上應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取向,在政策操作上應把握中性偏鬆的基調,形成合理和穩定的市場預期,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貨幣供應增速保持在13%-14%左右,強化全社會融資總量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將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其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速相當,以防止全社會債務杠杆過快上升,適當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基準利率,降低資金使用成本,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減少匯率變動對物價的衝擊。

  2.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培育中等收入階層

  第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應立足於實質性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對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的方式上應該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教育和培訓的投入,使他們擁有平等的受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的機會。對高收入階層應開征不具備生產性的遺產稅、財產稅等稅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採取有差別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培育廣大的中等收入階層。

  第二,加快推進以提供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政府轉型,建立起與發展階段相應的、以公平為導向的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制度,通過公平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逐步縮小城鄉、地區和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盡快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分工,建立以公平為導向的公共服務與福利制度。從人力資本建設、就業創業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實質性地促進橫向和縱向社會流動,提高社會機會均等程度。

  第三,穩步提高央企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提高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有助於解決央企、國企憑借壟斷權力和國家特許權過多占有國民收入份額等不合理問題,推進收入分配機制改革和再分配調節。當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放心保)、煙草、石化等行業基本被中央企業所壟斷,他們擁有很多行業的特許經營權,雖然政府多次出台政策允許民營企業進入這些行業,但由於門檻高等諸多原因使得民營企業難以進入這些行業,因此,這些行業都存在較高的壟斷利潤,目前應穩步提高中央企業利潤上繳比例,並將更多資金用於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

  3.挖掘需求潛力,擴大內需和外貿

  第一,加快落實收入分配改革指導意見,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從根本上理順居民、企業和政府之間收入分配關係;明確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承擔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釋放其消費潛力;大力培育信息消費、環保消費和社區消費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