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趙靈敏:為什麼中國用錢買不到好感?

http://www.CRNTT.com   2014-04-07 10:03:38  


 
  在歷史上的“朝貢體系”下,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對外妄自尊大,不願平等地對待別國,卻又面子大過天,只要對方恭敬有加,就“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給予物質上不計成本的饋贈。直到今天,這種心態仍然深刻影響著中國外交。但現實是,中國花了大量的金錢,很多時候也能贏得表面的風光和形式上的尊敬,卻得不到對方發自內心的好感和親近。今天中國的利益已經遍布全世界,是很多國家的最大債主和最大貿易夥伴,但中國不僅在世界上沒有幾個靠得住的朋友,而且很多時候,那些得到中國最大優惠和照顧的地方,也是對中國最反感的地方。原因何在?

  首先,中國的援助和優惠政策,很多時候並沒有讓普通人得益,而是更有利於原有的既得利益者。香港回歸以來,惠港措施除了讓旅遊、零售等少數行業得益,讓大地產商賺得盆滿鉢滿以外,普通港人受惠有限,卻要面對高不可攀的房價,和大量內地遊客湧入所帶來的生活上的不便;對台政策同樣造就了旺旺、鴻海、鼎新等大財團的成功,但台灣民眾的平均薪資卻在近十年間不進反退,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降至2萬2000台幣(折合918新元)。由於個人利益是具體的,而整體利益是抽象的,香港人反自由行、台灣人反服貿,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在國際事務上,由於中國的援助和貸款等並不附加條件,在一些內政不透明的國家,客觀上就可能會被腐敗的政客所盜竊和挪用,無法惠及普通民眾。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在其他國家援建或承辦的工程,都要求使用中國的工人、工程師和建材,當地人無法獲得工作機會和賺錢。2013年底,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拉美期間,英國《金融時報》引用中國官方統計數據說,中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投資額,在2003年至2012年間增長逾500%,達到近5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內還將有更多工程動工。但該文同時也引用了聖基茨和尼維斯(The Federation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旅遊與交通部長裡奇斯凱的話,字裡行間流露出加勒比海國家對中國大陸的共同擔憂,這位部長表示:“如果台灣為了某個基建項目,向你提供貸款或無償援助,它會根據項目本身的價值作出決定,而不會堅持讓你引進他們的工程師或工人,將他們國家的一部分安插到我們國家。”

  其次,中國在對外援助上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做法,實際效果不見得好。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是:如果你每天給一個乞丐1塊錢,偶爾有一天不給了他就會怨恨你;從來不給乞丐錢的人,偶爾有一天給了1塊錢,乞丐反而會感激。這種心理學上的現象,也同樣適用於國家關係。中國一直強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問題是中國不附加條件的慷慨援助,結果往往是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美國的援助很多都附加意識形態方面的條件,美國的盟友卻遍天下。這是很值得深思的。另外,中國不附加條件的援助,在他國內政出現嚴重違反人道主義原則的事件時,客觀上就成了助紂為虐,會自損形象,導致作繭自縛的結果。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遭遇的尷尬就是明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