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喻海良:馬航搜救折射中國科技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4-04-25 12:00:41  


 
  交通部官員這句話本是對中國科技質疑的一個回應。4月5日,中國“海巡01輪”稱在南印度洋聽到穩定脈衝信號,有外媒質疑中國海事船設備陳舊,於是,這位官員便“如數家珍”似的將中國設備羅列一番:1套黑匣子搜尋儀、兩個潛水機器人、1套旁側聲呐和磁力儀,加上那句看似強有力的證據“這些設備完全是國外引進的”,最後給出結論:“不存在200米設備探測4000米海深的怪事”。沒曾想一下子“吐了”實情,惹來輿論的一通批判。

  此時,距離馬航事件事發已接近一個月,這一個月來,中國投入的科技力量無論是搜救隊伍還是投入的設備都遭受著類似的責難。

  早在飛機失聯三四個小時後,國際海事衛星組織(Inmarsat)就被要求提供飛機航行信息,而搜尋過程中一個很關鍵的節點正是Inmarsat發布的握手信號。3月10日,Inmarsat根據這些信息“猜”出了幾乎扭轉搜救工作的飛機走向圖:通過已知的衛星位置、ping信號發送和返回時間以及仰角信息,MH370的最後飛行路線被鎖定在南印度洋上空。

  這也是目前所有飛機、輪船以及海下搜救設備齊聚南印度洋唯一的依據。

  遺憾的是,這一判斷的得出和中國人沒有任何關係。這之後,有人抱怨中國的數據分析能力不強,但在《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看來,儘管多普勒效應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其本身並非前沿技術,“唯一的差距其實是信息源不在咱們手上。”王亞男所說的“信息源”正是Inmarsat的通信衛星接收到的來自MH370的7次握手信號。

  “Inmarsat是多國合組的公司,它的任務是負責國際間,尤其是航運的衛星服務。”王亞男告訴記者。成立於1979年的Inmarsat公司目前已成為全球移動衛星通信服務的領跑者,中國也是這家英國公司的股東之一。

  然而,正是這幾十分之一的“股東”身份讓人尷尬。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十一所研究員章正宇表示:我國加入Inmarsat公司,作為股東,可能會定期採用相關信息,但是,我們不掌握核心設備和應用技術,信息權就不在我們手裡。他通過馬航事件的觀察告訴記者:“Inmarsat大部分還是掌控在西方大國手中。”

  作為衛星領域的專家,4月11日,雷達與電子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通過媒體做了更為直接的呼籲,他說,我國應加緊研究與國外海事衛星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通過自己的通信衛星獲取飛機飛行時的信息,讓我們在搜尋工作中掌握更多資料、占據更多主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