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陳衍德:當今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4-06-12 10:33:08  


 
  中國的耕地只占世界總量的7%,卻要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人地比例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地方政府卻以賣地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缺地危機因而加深。上屆中央政府制訂了確保18億畝耕地的“紅線”,法律也規定占用耕地須予補償。然而各地卻開墾毫無耕種價值的“生地”來補償“熟田”。有的省還規定無錢有地的窮縣市,可將多出的“耕地指標”賣給有錢無地的富裕縣市。

  另一種土壤資源毀壞與礦產資源濫采密切相關。有報告稱,目前中國因礦產資源開發等活動,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的破壞廢棄土地約達2億畝,約占耕地總面積10%以上,且破壞逐步加重,直至掠奪性開發,然而複墾率僅為15%。地陷報道多有所聞。

  《國情報告》對上世紀80年代的相關描述,以及對此後污染破壞趨勢的預測,說明當時的環境污染已日益嚴重,而其預測後來也大部分成為事實。《國情報告》對中國自然資源的總體評價是:“自然資源總量雖多,但人均占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雨熱條件好,但水土匹配和質量欠佳”;“人口負荷過重,農業自然資源接近承載極限”。其結論是:人口增多,耕地減少,供水不足,是人口與資源矛盾的基本格局;“我們正以中國歷史上最嚴峻的生態環境,負擔著中國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活動能力,上述壓力超越了大自然許多系統的臨界平衡極限,已直接威脅著當代以及子孫後代的生存條件,並將不斷演化為下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最主要的危機之一”。這是疾呼,也是警告。

  當然,報告且未預測到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其預想中的危機並未完全變為現實。但報告的基調是正確的,絕大部分論述是站得住腳的。指出危機的可能性,正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這與陶醉在“中國崛起”幻影中的人有天壤之別。儘管中國領導人大都是理性的務實派,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但在“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捲入全球化後就由不得自己了。

  以資本全球化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使中國成為低端加工的“世界工廠”;而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則成為思想動力,這就為資源與環境的惡化埋下了伏筆。當今的資源環境挑戰,其實質是中國的快速發展,已超越本國資源環境所允許的條件,使速度與支撐速度的物質條件失去了平衡。請不要以為《國情報告》的警告是危言聳聽,不要忘記我們曾說過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好好反思,面對挑戰。

  作者是中國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

  來源:聯合早報2014年06月09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