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王世襄藏品拍賣啟示錄

http://www.CRNTT.com   2014-07-23 15:13:14  


 
  早在2003年春拍,中國嘉德就推出了“儷鬆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100%的成交率也為中國嘉德首席拍賣師高德明贏得了又一副白手套。該專場是國內拍賣公司首次呈現如此大規模的王世襄舊藏專場,單件拍品最高成交價為891萬元,由“唐‘大聖遺音’伏羲式琴”拍出。2011年春拍,中國嘉德為這件曠世名琴單獨設立了“儷鬆最珍——唐琴‘大聖遺音’”專場拍賣會,最終成交價攀升到驚人的1.15億元。

  2010年秋拍,“錦灰吉金——王世襄藏銅爐”專場作為北京匡時五周年拍賣會的重頭戲,吸引了各路藏家蜂擁而至,又一副白手套誕生。專場總成交額高達9844.8萬元,共有三件銅爐成交價過千萬,拔得頭籌的“明 崇禎‘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造’衝天耳金片三足爐”更是以1512萬元刷新了中國銅爐拍賣的世界最高紀錄。

  2013年,中國嘉德時隔十年再推王世襄藏品拍賣專場,由“王世襄先生藏工藝品”、“王世襄先生藏古籍文獻”兩部分組成,成交率均突破九十大關,除了之前常見的拍品類別外,蟋蟀罐、鴿哨、葫蘆等小物件也悉數登場。在“王世襄先生藏工藝品”專場中,“近代 花梨木獨板大畫案、腳踏及桌上小案”和“明末清初 黃花梨琴案”兩件家具最為人矚目。

  觀察歷年來的王世襄舊藏專場可以得見,大大小小的紀錄均在此間誕生,可以說“王世襄”已成為拍賣公司打“名人牌”的首選,亦是低迷時的救“市”良藥,百試百靈。

解讀席捲拍場的王世襄效應

  將標題定為《席捲拍場的名家效應》可能更為合適,但王世襄專場的號召力與影響力足夠有代表性。這不僅表現在高成交紀錄和重器頻現的拍賣結果上,在拍前預熱宣傳、藏界的高度評價、競拍者的參與熱情等方面也均有體現。

  作為文物界名家,王世襄涵蓋面極廣的舊藏每每亮相拍場都能掀起不小的波瀾,其中緣由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東西好是前提。拍出高價的經典作品無一不是工藝珍貴、材料稀少之物。精美與稀有二者兼得,就已具備成為一件重器的兩大關鍵要素。

  其次,流傳有序,著錄有據。藏品來源可靠,購藏者“安全感”較強,屬正常現象,姑且不論是否合理。收藏家蔡宇先生對記者表示,這把名家之火還會持續燒下去,藏家多是圖個放心,“行家經手的,起碼不會是假貨”。因此,“同類近似的藏品,貼有王世襄標簽的東西肯定比其他人的價高,甚至比王老的東西更好的,成交價也要落下一大截”。

  再者,文化附加值的吸引力。一件拍品到底價值幾何,不光看年代、真偽、材質、工藝,還要看它作何用、被誰收藏研究過。如“明 周制 魚龍海獸紫檀筆筒”,器物雖小,卻蘊含了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的審美意趣,文化內涵不言而喻。王世襄與之相關的一段收藏經歷也傳為美談,又曾被翦淞閣主人黃玄龍所藏,都為這件筆筒多添了一些傳奇的文化色彩。當類似的“熟面孔”天價拍品再次出現在拍場時非但不會降溫,可能還會有持續攀升之勢。未來市場,這種追捧不會減弱。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對名家舊藏的過度關注也未必都是好事,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普遍大眾審美意識較為薄弱、過度依賴名家收藏的現象。需擺正心態,切記藏品本身的價值排在第一位,對其擁有者的關注超過藏品本身,想來也違背了王老的良好初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