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國民對決臣民:甲午背後的國民性格之戰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10:41:14  


雪珥,澳大利亞華人,中國改革史研究者,著有《國運1909》、《帝國政改》、《大國海盜》等。
 
訪談篇:“甲午年”裡的中日國民新思考

  雪珥:日本是中國的一面鏡子

  薩蘇:明治維新本質就是造就“國民”

  宗澤亞:中日國民性與戰爭勝負大有關系.

  天敵:中日必有一戰  

  從國家利益的角度看,當時中日之間的相互猜忌與防範,乃至相互妖魔化,都相當正常,亦無本質區 別。日本侵華的根本動力,不在於“邪惡”,而在於利益。設若甲午戰爭取得相反結局,相信李鴻章 也會當仁不讓地將日本當作抵禦西方、逐鹿世界的第一圈“島鏈”。 

  選擇性健忘:中日同患歷史病 

  甲午戰爭中,清軍幾乎是屢戰屢敗,日本人的文獻在記錄了清軍作為軍隊的無能和衰弱的同時,卻也 記錄了不少清軍官兵作為軍人的英勇和頑強,並對此敬意有加。但是,這些起而抗爭的英雄們,卻被 我們後輩遺忘了,被我們只知道哀嘆傷感的眼淚給淹沒了。

  豬尾的尊嚴:中日民族主義對撼 

  同文同種、並且認為自己比滿清更能代表“中華”的日本,在它的軍刀揮向東亞大陸的同時,它也掀 起了大清帝國上下的紛繁複雜的民族主義潮流,多種民族主義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後世學 者在研究二戰中日本在華操縱當地人建立自治政權方面,驚訝地發現居然有無數的當地要人願意與之 合作,“遍地漢奸”,不得不承認日本在精神建構和政權合法性營造方面的成功之處。 

  雪珥觀點

  甲午戰爭以降的一百多年,日本不僅成為中國的一面鏡子,更深深地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中國人心理的筏門。甲午戰爭的慘敗,令中國從這面鏡子裡看到了自己的落後與愚昧,所以要以 日本為師,變法自強;日俄戰爭中貌似強大的俄國慘敗,中國人又從這面鏡子裡看到了立憲制度的偉 力(當時大國中只有中俄兩國是君主專制的“燈塔”,兩國為此還曾惺惺相昔過一段時間),推動了 立憲,乃至共和革命;日本全面侵華後,中國人又從這面鏡子裡看到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放手一搏,以鐵血犧牲換取了1945年的重新崛起:一洗百年恥辱,躋身世界五強。 

  甲午戰爭,日本不僅在軍事上,也在外交、思想、輿論等全方面進行“總體戰”、“超限戰”,尤其 不遺餘力地塑造國家形象,精心裝扮,巧妙公關,咄咄逼人,與顢頇的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日老百姓都處於艱難時刻 更大問題在於GDP構成  

  中日兩國百姓甲午之前都是艱難時刻。更大的問題出在GDP的構成上,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已經初步邁入工業國家,因此其GDP中工業產出比例高於中國。恰恰這部分GDP最容易在國力方面發生作用。而中國主要出自於農稅和關稅,至少前者集中反映在國力上的時候效率是比較低的。

  明治維新本質就是造就“國民” 

  清王朝是反潮流 日本的明治維新本質上是一個造就“國民”的過程,通過建立一個近代化國家,政府成了為國民服務的機構。而清王朝統治者堅持關起門來過主子奴才修園子的日子,在他們的觀念裡,百姓僅僅是要“牧”的牲畜,這自然是違反社會發展潮流的,自然會受到時代的懲罰。

  國民臣民都關心物欲生活 區別在於分配方式  

  日本人同樣關心物欲生活,明治維新改善了民衆生活,日本漸漸過渡到工業化時代,產出大大增加,日本國民分享了發展的紅利。而中國方面雖然也進行了一定的自強努力,但缺乏與民衆分紅。不是民衆僅僅關心物欲,而是國家不去合理分配財富,人民自然不會幫助國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