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警惕患上“改革欣快症”

http://www.CRNTT.com   2015-01-30 10:40:43  


 
  以美國為例。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經歷了一個去杠杆和去債務的過程,它的非政府債務占GDP比例從最高的178%降到現在的162%,過剩產能率從最高的33%降低到現在的20%。但這是以承受痛苦為前提:5年內美國破產倒閉大企業數比全球其他國家加起來還多,美國破產倒閉的銀行數比其他國家加起來還多。反觀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所採取共同的心態,是拖延問題、掩蓋問題,用更多債務來維持某些脆弱鏈條的可能斷裂。截至今天,債務方面的剛兌保護仍舊支持大量融資資源流向僵屍企業,中國經濟也仍舊依賴加杠杆維持7%的經濟增速。

  企業失敗之時,債券融資與股權融資仍會造成路徑與難易程度上的區別,但股權融資在此方面的優勢是需要先決條件的。按照“金融的法律起源”理論研究,一個國家的股權融資受到該國法律體系的深刻影響,普通法體系國家的股權融資普遍好於大陸法體系的國家。這主要是因為普通法體系對外部投資者提供了更好的權益保護。敲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大量的、根本性的制度建設工作沒有完成,此時大力推進股權融資,固然有其正面效果,但也會引發新風險。事實上,去年10月份以來的股市上升顯示了強烈的泡沫化走勢特征,在經濟基本面、企業盈利都無改善的情況下估值水平大幅擴張,如果繼續發酵,難保未來不會釀成泡沫崩潰導致的更大危機。

  文章表示,上述股權融資的相關分析只是“改革欣快症”一個方面的例子。問題的本質在於,改革是必須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承擔痛苦的意願與能力。必須打破剛性兌付,強化國企、地方政府平台等單位的預算約束,容忍一定的企業破產與債務違約,容忍由此導致的經濟增速下滑與失業激增,盡全力防止系統性金融崩潰。這自然是高難度動作。總之,不應繼續選擇避免痛苦,而在老路上一路走到底,一直走到無法再走的地步。如此選擇不會將痛苦消弭,反而是將痛苦延展至不可預期其結束的程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