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應對通縮需消除三種傾向

http://www.CRNTT.com   2015-03-02 09:03:46  


  中評社北京3月2日訊/近日,《金融時報》刊發其專家委員會委員詹向陽的《通縮離我們究竟有多遠?》一文,通過物價指數持續下跌、貨幣供給增長放緩、GDP回落等宏觀經濟數據,得出中國經濟已進入通縮窘境的結論。

  上海金融報發表財經評論人莫開偉文章表示,從目前經濟運行實際看,通縮確實降臨。一方面,宏觀經濟數據不樂觀。2014年國內GDP同比增長7.4%,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創18年來最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5.7%,低於歷史平均增速,投資增速下滑已成當前經濟下行重要誘因。另一方面,CPI指數連跌。2014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0%,漲幅創5年來新低,2015年1月份CPI同比僅增長0.8%,首次落入1%以內;2014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1.9%,2015年1月同比下降4.3%,連續35個月下降,為20年來之最。再一方面,貨幣信貸增長放緩。截至2014年12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2.2%,比上年增速降低1.4個百分點,比1986以來平均值低8.85個百分點,已連續第4個月增速下滑。

  而且,導致中國通縮重要原因,詹向陽也進行了精辟分析,他指出儘管中國目前貨幣、信貸存量巨大,但被過剩產能、無效投資以及非實體經濟高回報領域大量擠占,直接作用於實體經濟領域、具有流動性貨幣資金相對不足。同時,外匯占款減少導致基歹幣投放減弱,銀行吸存能力和放貸能力下降,使貨幣總量呈現下降趨勢。因而針對目前通縮,應對症下藥,找准切入點,實施萬全之策,才能不偏不倚,防止因調控政策過左或過右引發經濟大起大落悲劇重演。

  文章認為,從當前看,應克服三種不良傾向:一是克服麻木不仁傾向。不能被目前巨額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巨大存量表象迷惑,對通縮表現出無所謂心態。 2014年末中國M2餘額雖達122.84萬億元,是2007年3倍,遠高於同期產出(GDP)增速,但增速放緩,且貨幣供應量發揮經濟增長功效降低。尤其巨額貸款被許多企業盲目擴張導致大量經營失敗占用,成了過剩產能和無效投資,已失去了流動性。因此,政府決策層及經濟職能部門既要有危機感,又要消除無所作為思想,積極出台各種應對措施,靈活實施貨幣財政政策,根據當前經濟走勢,適時實施降准和降息政策和減免稅優惠,防止貨幣政策調控錯位和財政調控不力,發揮貨幣財政政策抵消通縮功效。

  二克服貨幣萬能傾向。不能中擴張貨幣政策之邪,過份迷戀或倚重降准降息之功效。降准降息雖具有刺激工業生產反彈、緩解實體經濟資金之困功效,並對鞏固經濟增長面起到積極作用。但寬鬆貨幣政策是把“雙刃劍”,如果無度使用,雖會緩釋通縮,但必然會帶來貨幣貶值,加快通脹風險來臨,尤其如果對商業銀行資金缺乏引導和監督,大量資金流向樓市、股市及產能過剩、“三高”產業,會更增加社會資金無效流動,不僅無助於改變當前通縮局勢,還使銀行出現更多不良信貸資產,帶來嚴重經濟“後遺症”。因此,貨幣調控政策應寬鬆適宜,掌握好度,不宜濫用,尤其要加大對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監管力度,理順降准降息釋放資金去向,讓資金真正流入實體經濟。

  三是克服財政“兜底”傾向。不能把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當作抵制通縮的最後“殺手鐧”,要把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使用效益;如果通過發行國債等手段盲目擴大財政赤字,一味追求投資拉動效應,將大量財政資金投向回報期長、見效低的基礎設施項目,再走過去政府和國有壟斷企業投資老路,會導致投資低效症複發,只會把財政拖入困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