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不能視宗教為外交“負資產”

http://www.CRNTT.com   2015-04-03 09:19:33  


去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亞洲出訪開啓“宗教文化外交”
  中評社北京4月3日電/今年博鰲論壇首次舉辦宗教議題專場,宗教外交呼聲很高。一些學者認為,中國要擺脫宗教“負資產”的包袱,發揮宗教軟實力的功能,積極主動地開展外交。不過,從歷史和現實看,稱宗教是中國外交“負資產”的說法值得商榷。

  在我國,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均為世界性宗教,中外交流頻繁。佛教在促進中國與日本、韓國、緬甸、泰國等國文化交流及友好合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稱佛教為中日韓人民友好關係的“黃金紐帶”。因此,佛教不僅不是“負資產”,反倒是“正能量”。

  伊斯蘭教在我國基本為回族、維吾爾等民族所信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一直保持著良好關係。互相尊重,不干涉內政,團結合作是中阿友誼的深厚政治基礎,人員交往對維繫中阿友好起到了穩固作用。伊斯蘭教是中阿關係的“加分點”。

  近代以來,來華歐美傳教士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醫療、慈善等方面的貢獻值得肯定,但部分傳教士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了西方列強對華思想殖民的工具。他們的不軌行為是“教案”頻發的重要因素,嚴重損害基督教在華形象。為此,中國基督教走上了自治、自養、自傳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督教獲得長足發展,成為促進中外友好交流與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

  不過,人權牌、宗教牌一直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我實施分化、西化的重要抓手。在美國每年發布的《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中,中國總是榜上有名。這恰是西方的一種“宗教外交”。因此,稱中國宗教問題是“負資產”是對歐美外交而言的。如果說美歐等國從未關心過中國的人權、宗教自由有失忠厚,但唯我獨尊和雙重標準一直是歐美外交的基本準則。所以,只要中國繼續發展,中國宗教對歐美外交所謂的“負資產”包袱是難以甩掉的。如果我們不辨真偽地隨人起哄,不僅會喪失話語權,還有可能不適當地動用社會力量化西方人眼中的“負資產”為“正資產”。倘如此,又會掉入另一個陷阱,即外部政治力量“干預”宗教內部事務。我國實行嚴格的政教分離政策。鼓勵愛國宗教人士從事對外交流,有利於展示善意,彌補硬實力的不足。但不應借助公共力量將宗教推向社會,甚至國際政治舞台中,這既是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也是政教分離的底線。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