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劉國深:讓台灣青年享和平發展榮耀

http://www.CRNTT.com   2015-04-21 00:10:19  


 
  1986年以來,台灣社會政治權威日漸低落,大概每隔五、六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體制外的大型抗爭事件。一旦有了“政治引信”,來自社會底層和邊緣群體積蓄的反體制、反權貴力量就會渲瀉他們的不滿情緒。而作為最富於閒暇時間和體力精力、最沒有政治包袱的青年群體理所當然地就是體制外反對運動的先鋒隊。回顧2014年春的“反服貿運動”,其直接的導火索是國民黨黨籍“立委”以偷襲的方式快速表決通過“服貿協議”,但根本性的原因還是台灣社會積蓄多年的政治反對力量需要有一出口。據台灣媒體的報道,當時參與運動的許多年輕人根本就不了解《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具體內容,他們更直接地可能是透過新媒體直覺到自己在兩岸日益熱絡的合作進程中被日益邊緣化了。不僅是新媒體,台灣的傳統主流媒體建構出來的政治話語也早已把國民黨塑造成“權貴階層”,他們與台灣大財團一起被定位為各種兩岸協議的最大獲益者。這樣的趨勢對於所謂的“待業族、青貧族、無殼族和墊底族”的台灣青年群體來說是難於忍受的。因此,筆者認為,“反服貿運動”的本質是台灣中下階層挑戰既有的社會資源權威性分配結構的問題。

  實際呈現出的“反服貿運動”表象要比各種評論所描述的複雜得多,用一元論的定性分析來解釋可能是蒼白無力的。作為“隔岸觀火”的旁觀者,我們所看到的“反服貿運動”推動力量遠不止於此階級階層矛盾問題。台灣的世代矛盾、媒體的推波助瀾、國民黨領導人的執政能力、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泛藍內部惡鬥、藍綠之間的鬥爭、民進黨人的介入、獨派勢力的火上澆油、服貿協議具體條文的爭議、海峽兩岸實力消長……等等,這場運動是各種社會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場運動充斥著多元性與雜亂性。對於大多數台灣青年參與者來說,他們是無意識的參與者,或者說是“糊里糊塗”的參與者,還有一些人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參與者,他們把參與運動當作是難得的一場“嘉年華會”、一出可以盡情渲瀉個人情感的行動劇。其實當年參與“紅衫軍”運動的年輕人和香港地區出現的“佔中”青年何嘗不是如此。

  問題是:台灣社會中存在的公平正義問題是否可以經過“太陽花”運動得到明顯的糾偏?台灣的年輕群體是否在運動過後得到實質性利益?答案是很清楚的。“反服貿運動”最直接的政治犧牲品就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生效時間被無限期推遲、國民黨政權的政治權威更加掃地。這場運動的“後坐力”直接在“九合一”選舉中給予國民黨沉重的打擊,這樣的結局可能是某些政黨所最樂見的結果,他們才是運動的真正贏家!而台灣工商界的競爭力因此受到的傷害可能是長期性的,多大程度影響到台灣經濟的競爭力還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評估。台灣的部分青年群體在運動和選舉中暢快地渲瀉的不滿情緒,他們再次展現出影響台灣政治過程的能力。但是,又有多少人意識到他們再一次淪為政客們的鬥爭工具、又有多少人意識到台灣的長遠利益受到傷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