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未來五年內中國金融改革的六個著力點

http://www.CRNTT.com   2015-06-05 07:05:05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
  中評社北京6月5日電/目前還存在一些障礙和缺陷,使得中國的金融體系難以很好地發揮有效引導資源配置的功能。概言之,主要有六:一是引導市場得以有效配置資源的基準價格尚未完全市場化;二是長期資金尤其是股權資金的供給嚴重不足;三是面向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依然有待建立;四是市場化管理風險的體制機制暫付闕如;五是資本項目尚被管制;六是各領域之監管的有效性、針對性、穩健性均有待改善,監管掣肘問題更是十分嚴重。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文章表示,改變中國金融體系期限錯配和權益錯配的方略,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幾端:(1)進一步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今後,必須加快完善以機構為主、公開轉讓的中小企業股權市場;健全做市商、定向發行、併購重組等制度安排;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健康發展;支持創新型、成長型企業通過公募和私募的方式進行股權融資;建立健全不同層次市場間的差別制度安排和統一的登記結算平台等;(2)應當給區域性資本市場“正名”,讓市場基於區域之差別,建立不同層級,服務於區域發展的資本市場;(3)進一步推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根除中國股票主板市場的痼疾;(4)規範發展債券市場,其中最重要者,一是允許發行市政債券,二是大力推行資產證券化;(5)發展和完善類如國家開發銀行的各類長期信用機構,從機構層面全面增加長期資本和股權資本供給。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根本上指的是其媒介資源配置的功能

  文章指出,經濟新常態下的金融改革,當環繞提高金融在資源配置中的功能和作用來展開。毫無疑問,本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金融應當服務實體經濟幾乎成為人必稱之的箴言。然而,稍加留心,就不難發現:在它之上,籠罩著重重迷霧。重要原因就在於,在該命題中,“金融”和“實體經濟”這兩個核心概念,自身似乎就很難清晰地界定,更遑論兩者關係。正因如此,當理論界有學者稱,金融業是服務業,而服務業就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所以,“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這個命題本身是偽命題時,很多人都陷入茫然。我以為,所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根本上指的是其媒介資源配置的功能;而所謂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無非只是要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離開這一點,無論是討論金融的產業歸屬,還是去討論貸款的難易、利率之高低,都會誤入歧途。

  那麼,經過35年不間斷的改革,目前還存在怎樣一些障礙和缺陷,使得中國的金融體系難以很好地發揮有效引導資源配置的功能呢?概言之,主要有六:(1)金融體系雖已初具雛形,但是,引導市場得以有效配置資源的基準價格——利率、收益率曲線和匯率等——尚未完全市場化;(2)中國總體而言已不是資金短缺國家,但是,長期資金尤其是股權資金的供給卻嚴重不足;(3)已有很多公民獲得了較好的金融服務,但是,向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依然有待建立;(4)金融業確已有了較大發展,但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依然主要依靠政府的潛在擔保甚至直接出資,市場化管理風險的體制機制暫付闕如;(5)對外開放已邁出重大步伐,但是,資本項目尚被管制,人民幣尚不可自由兌換,這無疑阻礙了我們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的步伐;(6)金融監管框架已經初立,但是,各領域之監管的有效性、針對性、穩健性均有待改善;監管掣肘問題更是十分嚴重。

  未來金融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

  文章認為,以上六個方面,就是中國的金融體系實現“到2020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戰略目標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在今後3~5年內,我們必須在這些領域和環節的改革上取得決定性進展:

  (一)健全市場運行基準

  30餘年中國金融改革的成就十分巨大,中國的金融體系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在全球前十名的超級大銀行中,我們已占了3位;全球金融理事會圈定的2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中,赫然也有2家中國的銀行在列;若就資產來排名,中國的央行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如此等等足以說明,從外在指標看,中國的金融系統已堪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但是,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上層建築”之下,各類金融交易賴以進行的“基準”,即利率、匯率,以及無風險的債券收益率曲線等,現在還在相當程度上被管制著。這意味著,迄今為止我們所有的金融交易,一直都在由某種可能被扭曲的定價基準引導著;依據這些信號展開的資源配置過程,其效率大可存疑。

  金融市場的核心基準是利率。利率市場化將構成下一階段改革的核心內容,自不待言。然而,利率市場化絕不僅僅意味著“放開”,它至少包括三大要義:(1)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利率的機制,使得利率的水平、其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由資金供求雙方在市場上通過反覆交易的競爭來決定;(2)打破市場分割,建設完善的市場利率體系和有效的利率傳導機制;(3)中央銀行全面改造其調控理念、工具和機制,掌握一套市場化的調控利率的手段。這樣看,中國利率市場化的任務還很繁重;市場上關注的“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其實只是我們必須完成的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任務之一。

  另一個重要的市場基準就是國債收益率曲線。眾所周知,收益率曲線是固定收益市場的主要收益率,它反映無風險收益率基準在各個期限上的分布;基於這條曲線,其他各種固定收益產品才能根據各自的風險溢價來有效定價。在中國,國債收益率曲線已在上世紀開始編制,但囿於各種條件,其缺陷依然明顯,使之日臻完善,自然是下一步改革的任務。在這方面,完善國債發行制度,優化國債期限結構;完善債券做市支持機制,提高市場流動性;改善投資者結構,增加交易需求;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的編制技術等等;適時引進境外投資者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課。

  第三個市場基準就是人民幣匯率。為了提高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國際收支長期基本平衡,我們必須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形成機制。為達此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外匯市場,增加外匯市場的參與者,有序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空間,尤為重要的是,央行必須大規模減少其對市場的常態式干預。

  除了以上三項機制性改革,我們還須加強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包括一整套登記、托管、交易、清算、結算制度,以及規範並保護這些制度運行的法律法規。

  (二)致力於提供長期資本

  經過30多年的金融改革,中國金融體系動員儲蓄的能力已經相當強大。統計顯示,從1994年開始,中國總體上已經擺脫了儲蓄短缺的困境,成為一個儲蓄過剩的國家。中國的外匯儲備從那年開始逐年淨額增長,就是儲蓄過剩的明證。但是,在資金供給方面,以銀行為絕對主導的金融結構所動員起來的資金,在期限上偏短;而在資金需求方面,由於工業化深入發展和城鎮化不斷推進,我們對長期資金的需求甚殷。這種“期限錯配”,是中國各類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根源之一。不僅如此。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只能以增加債務的方式向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與之對應,中國非金融企業獲取股權性資金的渠道相當狹窄。這種“權益錯配”,在推高微觀主體負債率的同時,也為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留下了債務率提高和杠杆率飈升的風險。中國銀行資產中的中長期貸款目前已高達60%左右的危險水平,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問題愈演愈烈,都與金融體系上述結構性缺陷密切相關。毫無疑問,在下一步改革中,增加長期資金的供給,特別是增加股權性資金供給,是又一個極為緊迫的議題。

  改變中國金融體系期限錯配和權益錯配的方略,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幾端:(1)進一步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這一目標提出甚久,但長期以來,由於我們沿著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舊發展思路一路走來,迄今成效甚微。今後,必須加快完善以機構為主、公開轉讓的中小企業股權市場;健全做市商、定向發行、併購重組等制度安排;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健康發展;支持創新型、成長型企業通過公募和私募的方式進行股權融資;建立健全不同層次市場間的差別制度安排和統一的登記結算平台等;(2)應當給區域性資本市場“正名”,讓市場基於區域之差別,建立不同層級,服務於區域發展的資本市場;(3)進一步推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根除中國股票主板市場的痼疾;(4)規範發展債券市場,其中最重要者,一是允許發行市政債券,二是大力推行資產證券化;(5)發展和完善類如國家開發銀行的各類長期信用機構。建立透明規範的服務城市化建設的投融資機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沿邊地區,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等等,都是從機構層面全面增加長期資本和股權資本供給的改革舉措。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