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家高新區發展轉型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5-06-09 07:39:34  


  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2013年,科技部印發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驅動戰略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國家高新區的原始創新能力仍需要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需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產業國際競爭力需要加強,輻射帶動作用需要進一步發揮,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改革創新,科學發展水平需要不斷提升。隨著行政事項審批權的不斷下放,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逐漸形成,國家高新區所依托的傳統政策紅利、區位優勢等有所減弱。部分政策賴以存在的內外部環境也在變化:發展受到約束的廣度和強度前所未有,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與轉型發展的緊迫要求之間矛盾尖銳。

  “一增一減”:要素成本增加與優惠政策弱化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龍海波文章表示,國家高新區過去25年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初創發展階段積累的低成本生產要素和各類特殊政策紅利。當前,國家高新區面臨的首位挑戰就是生產要素成本增加和部分優惠政策弱化或終結,這主要從供給層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單純由要素驅動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隨著土地、勞動力、資金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國家高新區原有的發展動力不再延續。具體表現在:其一,國內許多一線城市的土地成本與發達國家不相上下,有的甚至還更高,現有土地資源不能滿足國家高新區的擴張式發展。其二,近年來,專門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勞動工人成本明顯增加,完全依靠規模化生產,或者簡單進行技術模仿的高新技術企業將支付更多的勞動成本。其三,受金融體系不完善和匯率政策的影響,許多科技型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之改革過程中還存在不小的制度成本,使得實體企業包括科技型中小企業對低成本的融資需求更為迫切。其四,外部技術的獲取難度加大,尤其是一些能夠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有些存在引進成本過高問題,而更多的是不允許出售。上述四個方面的作用使得生產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國家高新區發展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則更多地依靠自主創新。

  另一方面,部分優惠政策存在弱化、滯後、虛置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政策的作用效果。比如,隨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向高新區以外擴散,一些稅收優惠的適用範圍不再局限於國家高新區範圍內。2007年通過的新企業所得稅法確立了以“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的新稅收優惠體系,也意味著企業因“身份”不同而享受不同稅收待遇的時代終結。個別優惠政策已經超過執行期限,諸如有關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稅收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多數地方已經終止。又如,近年來部分高新區雖然出台了一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配套政策,但是這些優惠政策並未真正起到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實際稅負的作用,因為現有高新技術企業享有的稅收優惠政策是以企業最終利潤為主,過分強調對科技創新結果的激勵,而忽略了技術創新過程的優惠,從而造成中小企業很難享受到技術創新優惠政策。再如,涉及高新區管理權限、綜合評價考核和法規建設等方面的個別政策存在虛置問題,這類政策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消極性。

  生產要素供給成本增加主要是客觀環境造成的,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但是,部分優惠政策供給的弱化、滯後和虛置問題大多數是由主觀原因引起的,國家出台的部分優惠政策有些過於籠統、原則,有的設計考慮不周,還有的未能及時跟進,地方政府過多地關注於追求短期經濟增長的政策配套,而對鼓勵技術創新及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的政策配套積極性不強。

  “一高一低”:經濟增速走高與創新能力偏低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仍處於要素驅動階段,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國家高新區的經濟創造能力,而沒有與創新能力提升有機結合。在要素成本壓力和現有政策供給模式下,各地高新區出現了“短期經濟增長”激勵約束高、“自主技術創新”激勵約束低的機制扭曲現象。國家高新區面臨的第二大挑戰就是經濟增速持續走高和創新能力總體偏低,這主要從目標結果層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要正確認識國家高新區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經過25年的發展,國家高新區在推動科技進步、引領自主創新、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更為突出的還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據科技部火炬中心《2013年高新區快報》統計,高新區營業總收入達20.3萬億元,實現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達10%以上,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營業總收入、淨利潤、上交稅額、出口總額等指標占比都在45%以上。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但同時也要看到,國家高新區GDP年增長率與全國GDP年增長率之間的差距在縮小,近幾年已經逐漸與全國經濟平均增長水平趨近;國家高新區企業整體利潤率在較長一段時期還低於區外的高新技術企業利潤率。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園區相比,中國高新區在工業增加值、人均勞動生產率、產業全球競爭力等重要指標上仍存在較大差距,而這些差距更體現出經濟增長的質量內涵。

  另一方面,創新能力總體偏低直接影響了發展轉型的內在動力。具體表現在:其一,國家高新區的研發投入強度、研發人員儲備水平以及研發人員和經費的利用效率偏低,知識產權附加值不高,創新效率和創新轉化水平較低。其二,以低成本分享發達國家技術溢出紅利的時代正在接近尾聲,除了少數幾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外,其他國家高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還比較低,技術、產品、管理以及商業模式上的原始創新不多,當然這與相應的政策配套錯位有關,許多政策都直接指向創新鏈的中後端,即產品中試和產業化階段。其三,與信息技術、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等新興產業的融合還不夠深入,對此類新興產業的技術擴散還停留在表面,與之配套的技術產品處在價值鏈中低端。據初步統計,近年來國家高新區的絕大部分收入是低技術研發的產品生產和商品銷售收入,而真正的技術創新性收入比較低。

  國家高新區的經濟創造價值遠遠超過技術創新價值,它被看作與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同等的功能,但是從增長的內在要素看,高技術產品收入、產權專利收入等貢獻率較低,主要還是來自一般性技術產品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一高一低”現象的形成與政策供給密切相關,第一部分提及的政策理念和工具相對滯後,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政府在科研管理中的缺位和越位,容易導致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對產業技術研發干預過多。

  “一同一異”:政策模式趨同與目標行為差異

  文章分析,國家高新區政策主要是由相應部門的政策法規共同構成的,但是許多政策的適用對象和適用範圍的特指性不強,它與國家經開區、保稅區等在許多政策方面還有重叠、交叉,各部門針對高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和管理政策大部分還是參照國家經開區的政策模式。通過對25年來國家層面出台的相關政策梳理,可以發現仍然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過渡性政策設計痕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多種特殊經濟功能區域並存、多項政策並存、多種形態並存、多種體制機制並存的狀況。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國家高新區、國家經開區逐步走向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共同道路。因此,在政策模式設計中難免會出現趨同,更多地將高新區視為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工具,而與中央對設立高新區的政策目標不完全一致,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並重。這主要從理念動機層面進行分析。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