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楊開煌:蔡英文不可能引領台灣的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5-08-08 00:11:36  


楊開煌
  中評社長春8月8日電(記者 楊犇堯)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在第十二屆在兩岸關係研討會上就以新的“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作為應對蔡英文的美國行發表觀點,他表示,蔡的“維持現狀”“憲政體制”說法,依然是掩飾矛盾的短期作為,並沒有真正覺察到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有論述,逆趨勢”對台灣的發展造成的傷害,也沒有改正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有作法,無論述”所造成台灣民眾的恐慌,蔡的表態,即時是誠心的,也不足以因應可預見的未來的變局,更不可能引領台灣的發展。

  楊開煌指出,自從去年“318”所謂的學運之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台灣似乎出現極為分歧的發展,一部分青年在某些特定的黨派、團體不斷地在台灣強化“反中、仇中、恐中”的氛圍,他們除了從意識、教育的宣傳、傳播之外,並以行動對中國大陸、對兩岸關係議題表現為“條件式反射”的抗議和反對;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台灣民眾、青年依然大量的、大方的前往大陸參與活動、尋找機會。當然回顧台灣在以往兩岸關係近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上述完全的矛盾現象,然而在台灣步入選舉或民主之後,此種矛盾,非但未見彌合,反而是撕裂更深,然而,客觀的發展是“中華民國”反共,越反中共越強;台灣反中,中國大陸不僅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有可能走出中國模式的現代化道路,此一發展趨勢,對於長期處於中國大陸反對者的台灣而言,似乎不是好消息,而馬英九的兩岸交流作法,並沒有提出新的論述,從而無法讓台灣民眾以新的、全球性的眼光去看待中國大陸的崛起,其結果兩岸關係愈熱絡,台灣的集體焦慮感也愈深。

  楊開煌繼續指出,從北京對台工作的戰術調整中,可以看到北京對台工作的重點轉移,讓台灣民眾真正從交流的便利性中,感受兩岸關係和平的珍貴;讓台灣青年從未來的選擇性中,感受兩岸關係發展的紅利;北京正在經由官民合作充實兩岸關係具有未來性的和平發展框架。

  楊開煌表示,北京對蔡的表態,採取了“可以聽不全信”“有立場不否定”及“再聽言觀其行”的方式加以因應。

  第一,可以聽未必可以全信。客觀而言。蔡英文在她的美國之行中,確實在兩岸關係政策方面講了若干與以往她自己的觀念,和民進黨長期堅持的理念不相同的說法。在大陸確實也引起了許多討論,然大家的意見不會一致,有人認為蔡的說法有些進步,基本上大陸應該感受到蔡英文是“靠過來”的變化。但是應該說大陸也好、民進黨也好,國民黨也好,恐怕大家都在好好觀察此一變化;對北京而言,大多數的意見都不會因為蔡英文的一次講話而完全相信蔡,認為需要更多的言行,才有定性的價值,這是北京比較一致的看法。
  
  第二,不能接受可以忍受?有一種言論,特別是海外的媒體報道了大陸的所謂“智庫”的觀點,使用了大陸“不能接受可以忍受”的說法。然而,我們以台辦發言人的說法來看,其中包含有三個重點:一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十分清楚,此一原則北京“不改、不退、不妥協”,這就說明了蔡英文的表態,離此原則甚遠;二是無法評估蔡的說法,是蔡英文的務實的調整,還是候選人的選舉“支票”?不過這總是蔡的公開的表態,以後她足在既有的說法上延續、強化自己調整,或是在不同的場合不斷的閃躲、修正?總之,蔡的說法彈性太大,所以迫使蔡作出不斷說明,才能清楚地瞭解其內心的想法。由此觀之,北京並沒有“忍受”蔡英文在兩岸關係“新表態”,只是繼續觀察,目前談不上忍受或不忍受。

  第三,現在考其行,以後觀其策。所有的理念、說法,最終自然必須政策加以落實和表現,這樣當然就會是在台灣一旦再出現政黨輪替之後的事。從“行”的的角度來看,大陸將可能觀察她的兩個重要指標:

  第一是否推動兩岸監督條例的“合理條文”的通過立法。

  第二是否推動兩岸服貿條例的過關。

  第三是公開表示兩岸兩會的辦事處不是“國與國關係”的辦事處。

  (後方支援記者 高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