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口少子化是最大戰略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5-11-16 08:08:28  


人口是國家真正意義上的“血肉長城”,持續的超低生育率態勢無異於自毀“長城”。
  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電/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少子化”問題實乃人口發展的“元問題”,很多其他問題由此引發。

  《中國經濟報告》發表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文章表示,這是因為從人口的生命歷程出發,人口是遞進式加替換式發展的,角色、力量和價值均會發生規律性變化,恰似長江後浪推前浪,長江換舊浪。如果說0-14歲的少兒人口是朝陽人口、希望人口和潛力人口,那麼15-59或64歲的勞動適齡人口是活躍人口和實力人口,是可以有最大價值產出的貢獻人口,而60歲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則是夕陽人口和餘力人口。人口更替(遞進式加替換式發展)規律表明,如果沒有少兒人口的成長和替代,勞動年齡人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末。2012年以後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開始出現大規模減少,就是人口少子化遠期效應的一個信號、一種表現。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15至59歲的勞動適齡人口為9.37億人,比上年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2%,比上年末下降0.6個百分點。 這是中國勞動適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裡首次出現下降,而且今後將會持續減少。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人口前景。

  傳統的人口治理思路根植於計劃經濟體制和思維,這就是通過控制生育、減少出生增量來達到控制與減少人口總量的目的。但為什麼要對哪怕是世界第一的“人口總量”那麼害怕和擔憂,卻找不到可以說服人的理由。所謂人均理論,其片面性和牽強性連支持者也心知肚明,不好意思再繼續傳播和說教。強制性計劃生育是集權式計劃經濟的產物。所以,從歷史的眼光看,中國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應該恢復自然、自由和自主的生育生態,從人口增長的內在規律看,1990年也是人口內在自然增長率從正轉負的歷史拐點。

  “少子化”與“老齡化”

  文章分析,少子化由來已久,且將持續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少兒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14歲人口占33.60%,65歲及以上人口占4.9%;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14歲人口占27.70%,65歲及以上人口占5.6%;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14歲人口占22.90%,65歲及以上人口占7.0%。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7個百分點。同1982年普查數據比較,0-14歲人口比重下降了17個百分點,超過一半,這是非常驚人的變化,與此同時,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3.87個百分點。兩相比較,少子化的速度超過了老齡化,說明中國人口發展的潛力被大大削弱,中國人口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堪憂。中國已經不可救藥地掉進了“少子老齡化陷阱”或者說“超低生育率陷阱”。確切地講,在一胎化政策下出現的獨一無二的“獨子高齡化”問題將長期困擾中國社會,帶來極為嚴峻的挑戰。

  然而,僅僅將少子化看作是老齡化原因之一是遠遠不夠的。“少子化”的危機有別於“老齡化”,這兩個問題彼此聯繫又相對獨立。龐大的人口總量和快速的人口老齡化將人口少子化問題完全淹沒和遮蔽了,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人口問題觀將導向片面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人口治理。 如果說少子化是人口之本,那麼老齡化是人口之末。少子化關乎人口的生機和活力問題,老齡化則彰顯人口的負擔和保障問題。不遏止少子化,老齡化將陷入無解困境。少兒人口是潛力人口、朝陽人口和希望人口,具有人口的生育潛力、支撐潛力和創造潛力。比較而言,老年人口則是餘力人口、夕陽人口和負擔人口,潛力隨著時間的推延而減少。年輕人口是一國最重要的資產。

  少子化日積月累的危機尚未被深刻認識。中國要深切關注“人口態勢”,而不僅僅是“人口現狀”。“人口態勢”能夠幫助我們打開歷史視野,樹立人口發展、人口問題的大歷史觀,由此獲得人口少子化的憂患意識。少子化是人口發展的釜底抽薪,過了某個拐點,就是人口自殺的開始。少子化過程存在著自發性機制和干預性機制。現有體制的個性充分說明了“權力集中”的危害,強制一胎化之所以大行其道,根本原因在於公權力過於強大,強大的公權力壓制了弱小的私權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