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分化台灣社會的政黨輪替治理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6-05-16 00:37:28  


 
  這些具有網絡化、年輕化、民粹化、具有高度社會動員能力甚至反代議制民主的社會運動,乃是上述四類社會分化彙集反應的結果。2013年8月因陸軍下士洪仲丘受虐死亡案引發的25萬“白衫軍”凱達格蘭大道示威事件,可以視為這類社運成型的標誌性事件。類似的事件還有苗栗大埔拆遷案爭議、台北文林苑都更案爭議、反媒體壟斷運動、反核四運動、反國光石化案等。在這類社運中,Facebook和PTT等網絡社交工具成為從網絡到現實的社會動員的利器。“公民1985行動聯盟”、“巢運”、“民主陣線”、“島國前進”、“基進側翼”、“民主鬥陣”、“民主黑潮學生聯盟”等正式和非正式的學運/社運組織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有的甚至只是在Facebook上註冊一個帳號,就可以開展網絡社會動員),挑戰馬英九當局的土地政策、住宅政策、兩岸經貿政策、軍隊改革政策、環保政策以及能源政策,甚至激化兩岸認同矛盾,最終在2016年初的大選中彙聚成時代力量和社會民主黨兩大新興政黨。其中,接續“太陽花學運”聲勢的時代力量在黨主席黃國昌的帶領下贏得了5個“立委”席位,組建“立法院黨團”,一舉由反代議民主體制的先鋒翻身而成這個體制的既得利益者。

  不良政治週期的運作

  2008年以來,隨著台灣經濟波動減幅到失去動能(2015年台灣GDP增長率只有0.85%),各種社會分化相互影響下的社會碎片化格局開始固化,台灣的不良政治週期形成了:國民黨重返執政不久即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衰退,經過一番努力應對,經濟稍有復甦後立即面臨公平分配財富蛋糕的社會壓力,但受財政收支能力下降和貧富差距擴大的雙重制約,公共政策決策在分配優先或增長優先之間左右為難。同時,國家認同矛盾、南北地域發展差距刺激了不同社會群體的自利意識,對重大政策議題的社會共識基本沒有可能形成。於是,複雜分佈的社會分歧點所構成的“導火索”一旦因偶然事件引燃,激進的新世代就能利用網絡新媒體迅速開展社會動員,組織社運,引發政治緊張,而政客們大多見獵心喜,想方設法加以扶植和利用。這是馬英九第二任期內最常見的社會問題螺旋式激化的模式,是多種社會分化共同作用進而高度政治化的結果。不過,蔡英文上台後其實也很難完全避免按如此模式運轉的社會問題。因為經濟狀況不好,而且社會碎片化,誰當家,誰承擔。這一點蔡英文已經意識到了。不過,國民黨一慣忽視培養青年週邊社團,現有的國民黨青工會和青年團要麼為高官子弟和地方派系子弟操控,要麼缺乏網絡草根動員的決心與經驗,因此國民黨雖然成了在野黨但恐怕缺乏利用社運的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