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分析:香港新任立法會議員的重擔

http://www.CRNTT.com   2016-09-15 00:36:51  


香港立法會選舉投票日,有投票站外排起長隊,今屆投票率最終創下香港回歸以來的最高紀錄。(中評社 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9月15日電(記者 莊恭誠)香港新一屆立法會會期下月正式開始,不少評論都關注未來四年,立法會能否放下政治爭拗,重回其本質功能與角色。不過隨著愈來愈多主打本土自決路線的激進派議員入局,多數意見都擔憂,立法會內的火藥味可能有增無減,非常規的言行只會較以往更趨頻密和激烈,從而衝擊正常的會議議程和議事程序,由此更進一步拖累施政效率,令香港的經濟民生陷入持續性的困境。

  可能有部分非建制派人士會指出,立場激進的候選人在剛剛過去的立法會選舉中得到不少選民支持,意味相當一部分香港市民認同激烈甚至是超出法治底線的抗爭手法,因此得到這部分選民選票的議員,就應不惜一切代價迎合選民的期望,而不計有關行動對社會秩序以及經濟民生的負面影響。

  但是如果換一角度看問題,從更深的層次探究思考市民投票意向的邏輯,或許便能得出不一樣的答案。

  新興政治力量崛起 源於選民求變

  從今屆立法會選舉結果來看,的確是多了主張本土自決的候選人勝出,而他們往往傾向於激烈的抗爭手法,同時立場較傳統政治話語和政治結構明顯激進。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投票給這部分候選人的選民當中,未必人人都認同或完全認同他們的主張。

  選民之所以決定在今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給這部分候選人,原因或許在於在社會氣氛嚴重對立和撕裂的情況下,選民期望求變,想尋找一些不同以往的人選,以求突破現時的政治僵局。這種求變的心態,通過今屆立法會選舉有多位資深議員落敗,或者有新人成功接棒舊人,就能夠看得十分清楚。

  而恰恰在這個時候,這批較為激進的新興政治面孔出現,旋即抓住有利的客觀外部環境所帶來的機遇,形成了一股具一定支持度基礎的新興政治力量。

  更要指出的是,選民如今之所以求變,無非是希望通過選出新一批不同以往的議員,以改變社會現況,最終歸根結底,目標仍然是希望香港可以向前發展,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改善廣大市民的民生福祉。

  因此對於新當選的議員而言,一時間的政治光環固然很美好,但是他們必須明白,選民給機會讓他們進入議會,不是讓他們享受個人的榮耀,而是要找出突破困局的路徑,從而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增添動力。從政者的榮耀越顯赫,他們身上的責任就越重大。

  市民期望改善施政 非建制派同樣有壓力

  整體來看今屆立法會選舉結果,立場相對溫和的傳統政治陣營依然佔據絕大多數,其中標榜香港建設力量的建制派牢牢握有逾四成的選票支持,作為反對派的傳統泛民則略高一籌。這些既有的政治格局所反映的主流民意傾向,同樣不容忽視。

  即使今屆在總體投票率升高的情況下,建制派的得票升幅不及非建制派,議席數量上亦有所減少,不過壓力卻不僅僅在建制派一邊。

  作為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並且與特區政府互動更為密切的一方,建制派在今次選舉成績相對略處下風,正正反映了市民對政府的施政有要求,對社會的現狀有不滿,對香港的經濟民生發展有期望。而這些訴求不僅是對建制派的民意體現,對於非建制派議員來說亦十分重要,並且可謂給非建制派議員也帶來了危機感。

  若從新人接替舊人的角度而言,今次選舉反映出,建制派的新老交替更多源於有計劃的系統性安排,而非建制派的新老交替則很大程度上由市民通過投票表達意向來實現。

  因此在未來四年的立法會任期,非建制派議員除了繼續做好監察政府的角色,更要尋求積極溝通,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共同謀發展,否則當市民四年後發現現任議員依然無法做出成績,尤其在建制派和特區政府不斷主動伸出橄欖枝、期望一起合作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情況下,市民就更加能明辨是非,有理由再次用選票為立法會換血。到那時,現任非建制派議員所承受的壓力或許會更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