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寶蓉:兩岸文教交流 單邊色彩濃厚

http://www.CRNTT.com   2016-10-05 00:03:19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張寶蓉(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10月5日電(記者 黃博寧整理報道)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張寶蓉3日在世新大學舉辦的第四屆兩岸文化論壇上談及兩岸文教交流時表示,兩岸文化交流的功能定位不明、台灣島內政治生態變化、兩岸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差異化訴求、文化自身的複雜性和多功能性、兩岸文化教育協議簽署過程中所將產生的一些程序性問題等是當前持續推動文教關係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障礙。

  兩岸關係對文教交流帶來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強

  民進黨及蔡英文依然延續著陳水扁時期民進黨原有政策主張,帶有明顯的“路徑依存”現象,其制度安排的路徑和既定方向,大多以舊政策做基礎,即因循著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固有思維邏輯,在島內持續推動兩岸文化分離意識,從“文化部長”與“教育部長”人選,到徹底廢止“課綱微調”,再到把“高教”與“新南向政策”掛鈎等等,就是“文化再去中國化”的典型表現。當前兩岸關係局勢再次陷入緊張狀態,有些文教交流活動甚至被迫中斷,兩岸文教交流不確定性明顯增強。

  兩岸文化關係認知變化對交流互動影響日益加劇

  對於台灣地區而言,國民黨執政時期希望通過原生性文化認同建構將原本根植於台灣民眾心中的中華文化印記如血緣、語言、信念、態度、價值觀或行之已久的風俗習慣等從沉睡中喚醒。但是 “解嚴”之後的“本土化”,以及“李扁時代”的“去中國化”已經使得1987年之前國民黨執政時所建構的“大中華文化認同”秩序逐漸崩塌,加之受兩岸彼此文化結構差異性的影響,“台灣文化是一種多元的海洋文化,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中的一部分”這一命題已經逐漸被廣大台灣民眾尤其是當代台灣青年所接受,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實,因此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兩岸文教交流是兩種獨立文化形態之間的互動往來。

  對兩岸文化關係認知未能取得一定共識情況下所推動的兩岸文教交流活動無可避免地顯得更加地敏感,文教關係也變得相對脆弱,兩岸制定的單邊文化交流政策中存在的保護色彩濃厚、共享性基礎薄弱、雙方戒備之心與日增強等問題就是兩岸文化關係認知差異問題的具體外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