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束沐:從六個維度看兩岸青年交流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6-10-30 00:10:44  


與會者合影(中評社 秦正陽攝)
 
  束沐認為,委托模式是第一階段兩岸青年交流的主要模式,自主模式成為第二階段兩岸青年交流的新元素、新成分,而隨著兩岸青年交流進入“成長式縱深交流”的第三階段,則需要兩岸各界更多的協同參與。

  身越近心越遠? 兩岸交流中“認同迷思”需辯證看待

  束沐指出,至於兩岸青年交流的意義,各方會因各自政治立場不同而各有解讀。他介紹,大陸各界普遍認為,兩岸青年通過交流,可以客觀、全面、理性地看待彼此社會發展與價值觀念,不斷在求同存異中求同化異,為促進台灣青年在“一中框架”下的文化、國家與民族認同創造條件。

  他表示,台灣一些人士對此則持“無預設前提”與“無預設結果”論,更有甚者提出,兩岸青年通過交流,可以用台灣社會的意識形態影響大陸青年,進而影響大陸未來的社會政治制度,還有人聲稱兩岸青年“因陌生而相識,因熟悉而分開”,認為兩岸青年交流反而凸顯了雙方的差異。

  “上述論調要求我們首先要冷靜觀察、認真分析兩岸青年交流面臨的現實問題,並結合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展望兩岸青年交流的前景,進而為兩岸青年交流工作提出更有效、更合理的建議”,束沐認為,當前的兩岸青年交流受到了“認同迷思”的困擾,台當局“新南向政策”為兩岸青年交流的前景提出了新挑戰。

  他介紹,通俗而言,“認同迷思”是關於兩岸青年交流為何“身越近、心越遠”的疑惑:有觀點認為,經過這些年來的兩岸青年交流,台灣青年對中國的認同不是增加了而是減少了,對大陸的偏見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對“台獨”的熱情不是冷卻了而是狂熱了,對兩岸關係及世界格局的理解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

  “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上述問題無外乎就是兩岸青年‘異’與‘同’的多與少的問題。”他指出,如果拿兩岸青年人不同維度、不同領域的“同”與“異”亂比較、瞎比較,最後得出兩岸交流致使年輕人“異大於同”,這不是沒有信心,就是別有用心。但他認為,兩岸青年人大多出生在物質條件優越的90年代,又大多成長在信息爆炸、自由流通、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21世紀,“他們共同關心、共同喜好、共同追求的對象早就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有些人還拿20世紀的‘共同話語’標準來檢驗21世紀青年人的言行,這未免也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

  “如果硬要讓過去的‘同’來強調現在的‘異’,用過去的‘同’來忽視現在的‘同’,那麼很明顯會造成反效果”,束沐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