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清華兩岸論壇 聚焦新經濟與兩岸產業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16-11-12 00:13:04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永恒在論壇開始前致辭(中評社 束沐攝)
 
  隨後,三位與談人對上述報告進行了評論。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經濟評論》執行主編邵濱鴻表示,青年一代不可低估。她以參與前南斯拉夫研討會的親身經驗為例,表示青年之間沒有仇恨的記憶,而且“互聯網+”和創新也為青年人帶來了希望。她認為,在談產業的時候,還要談教育、談人的培養、談兩岸青年如何互動。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李保明分享了他對全國台資企業的調研心得。他表示,新經濟源自於90年代IT革命帶來以高科技為龍頭的經濟,直到現在我們經濟的變化和發展還在這個範圍,也就是“舊的新經濟”。李保明還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歸納了兩岸新常態、新業態與新政策的特征,展望了兩岸新經濟關係在內容上的變化。科技部海峽兩岸科學技術交流中心許洪彬處長介紹了2008年以來兩岸科技合作的情況,他表示,非常歡迎台商參與大陸的科技創新項目與轉型升級指導,而科技部舉辦的創業大賽也為台灣青年人提供了平台。他指出,兩岸的服務業合作是今後兩岸產業合作很好的方向和切入點。

  在論壇的下半場,會議報告人、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譚瑾瑜表示,企業家都有著趨利避害的眼光,他們往往繞開阻礙直接尋求商機,這就要求我們在談產業政策和新興產業的時候,要跟從企業的眼光出發進行分析:對於企業而言,政府的政策如果是對的,那就會事半功倍,如果政策有問題的話,企業就會繞開。她介紹,在全球經濟不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英國脫歐的背景下,兩岸產業界都面臨著外部環境的挑戰。同時,兩岸經貿對台灣非常重要,但兩岸官方互動的冷卻、各種協商機制停擺的情況下,兩岸經濟合作也受到影響。另外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但目前來看加入TPP和RCEP都有困難。她指出,就內部而言,台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就外部而言,台灣在亞太地區面臨著關稅的差異,內外挑戰都對台灣的中小企業產生影響。譚瑾瑜總結了台灣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她表示,網絡帶來的商機不可忽視,傳統的模仿先進技術正要被創新所取代,跨產業整合的形式也在發生。

  會議報告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兩岸科技與產業創新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肖廣嶺就產業科技創新如何對接的問題分享了他的研究發現。他指出,一開始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核心理念是以經濟促政治,這個主題到現在還是適用。他認為,兩岸的經濟與產業合作與發展是兩岸關係的穩定劑,以經濟作為兩岸關係的基礎進而促進政治關係,從長期來看仍然是這個主題。肖廣嶺表示,現在都在談新常態和轉型升級,但升級並沒有那麼容易,實際上就是依靠科技創新,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來促進產業升級。他指出,海峽兩岸的科技創新要能夠有效對接,需要一些具體的方式,如國家推動的技術創新工程,其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可以開放,让兩岸共同參與。此外,目前在做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如一些區域科技、公共科技服務平台,也可以對台資企業開放。他認為,兩岸在相互投資、製造業和服務業合作都有發展空間。

  四位與談人對下半場的兩場報告進行了點評並發表各自看法。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殷存毅發現,兩岸的要素禀賦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互補結構的邊際效應已經發生了遞減,同時,近二十年來兩岸的產業分工其實是兩岸台商之間的分工,而不是台商和大陸的分工,此外,台灣在大陸的技術移除效應並不顯著。因此他建議,兩岸的產業合作要在新經濟與創新的基礎上重新組合、創新發展,還應該回歸市場層面,從“新經濟+青年”作為未來兩岸產業技術創新合作的新思路。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施祖麟表示,要用演化經濟學的概念來研究兩岸關係和兩岸合作,包括台商在大陸的演變路徑和產業的變化以及路徑變化。他還強調了教育在兩岸青年合作中的重要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