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
中評智庫:民進黨執政 兩岸關係結構性變化 | |
http://www.CRNTT.com 2016-11-15 00:07:29 |
兩岸關係的結構性變化 從實證的角度觀察,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的短短時間內,兩岸關係現狀的三個結構性要素均已出現了顯著的變化。首先,作為核心結構要素的身份認同即相互關係的政治性質產生重大問題。以一中框架為實質內涵的“九二共識”共同基礎是大陸堅持的底線,而蔡英文當局對這個“共同基礎”至今採取表面回避的立場。但由於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及“三大決議文”的存在,蔡英文的表面“回避”被大陸視為實質反對“一中構架”勢所當然;其次,由於雙方身份認同出現問題,“制度”這個要素也相應出現解構的趨向,例如國台辦與陸委會聯繫的中斷,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停擺;第三,物質力量結構進一步失衡,並有重新成為兩岸關係主導因素的傾向。例如,最近大陸的民族主義者出現了強調以強大的物質力量為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聲音,而島內因大陸綜合實力迅速發展而“恐中”“懼中”,從而強化對抗情緒的情形也更為嚴重。兩岸關係三大結構要素如果按目前的情形與貫性繼續演變下去,則兩岸關係的態勢必然是根本性的逆轉,也即“和平”的高度不確定性。 如前所述,“和平”既是三黨四方政策的唯一交集,也是兩岸關係的最大結構。這裡的“和平”指的是“非戰”的客觀事實而非國際公法意義上以簽署和平協定或者條約為依據的結束戰爭的法律狀態。這種“和平”現狀具有哪些特定狀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以共有觀念為核心存在三種共有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得文化。霍布斯文化的共有觀念是相互視為敵人,沒有合作關係,只有物質力量的對抗;洛克文化的共有觀念是相互視為競爭者,有敵對也有合作,受相應制度制約;康得文化的共有觀念是相互視為朋友,只有合作關係,彼此認同共有身份。 從金門炮戰結束到2008年兩岸的和平由霍布斯文化主導建構,雙方互相將對方視為敵人(兩蔣時代是“爭奪中國代表權”的敵人,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則變為“統獨敵人”),和平是物質力量主導的和平狀態。這種和平狀態不管在雙方關係的認知層面,還是客觀事實層面,都是在經濟和軍事等物質力量的壓制下形成的。這種和平狀態期間,無論兩岸物質力量的對比如何變化,物質力量對雙方認知來說都是首要關切,對客觀事實來說則是決定雙方關係的首要因素。2008年之前物質主導的和平狀態是兩岸關係主要的和平狀態,或者說是“熱戰”隨時可能爆發的“冷和平”,相對於後面的和平發展,可以稱這個階段為和平對峙階段。2008年後這種和平狀態退居次要地位,但其作用繼續存在,主要是抑制台灣“獨立”的可能。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