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何軍:提升兩岸青年交流實效的三點建議

http://www.CRNTT.com   2016-12-22 00:10:31  


 
  高度重視兩岸青年在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上的重要作用

  何軍說,青年是未來兩岸關係的引領者。能否爭取到台灣青年群體的民心,直接關係到兩岸關係未來的走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5月7日會見宋楚瑜一行時指出:“兩岸青少年身上寄托著兩岸關係的未來。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他們多來往、多交流,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後能夠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他表示,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也一再強調,尤其要重視與島內年輕人的接觸交流,突出“三中一青”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台灣青年的實際情況,傾聽青年同胞的聲音,進一步健全多元化多層次的兩岸青年交流策略,切實增強兩岸青年交流對台灣青年的持續正面影響力,以期使更多的台灣民眾積極參與到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共同振興中華的行動中來。

  全面掌握兩岸青年在兩岸關係認知上的差異與形成原因

  何軍指出,海峽兩岸長期隔絕,在政治體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差別。只有客觀面對這些差異,才能在做台灣青年工作中有的放矢,提升針對性。

  一是兩岸制度差異。從“兩蔣”時期的“反共”“仇共”宣傳到李登輝時期的“國家統一綱領”,陳水扁時期宣稱 “統一不能以犧牲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為代價”,馬英九時期宣稱台灣是 “自由民主的燈塔”,要 “引領中國大陸朝向自由民主的方向發展”等。兩岸制度差異及台當局對大陸制度的醜化與攻擊,加深了部分台灣青年對中共和大陸的錯誤認知,加大了建構中國認同的難度。

  二是媒體的影響。島內媒體高度開放、自由多元,追求新奇、衝突、娛樂化的新聞理念,對於大陸的新聞報道選擇性強,負面報道多、正面新聞少,加深了部分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誤解或偏見,他們對大陸民主法治與人權狀況的印象和評價存有落差,這對他們的中國認同產生負面影響。

  三是“台獨”教育。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刻意删減有關大陸的歷史、地理和社會課程,弱化漢語教育,強行推動 “台語”教學。在教科書中全面 “去中國化”,删除任何帶有 “中國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和 “統一”意涵的內容,千方百計地割裂兩岸血緣、文化和歷史聯繫。馬英九上任後,沒有從根本上清除 “台獨”意識的毒素,對台灣青少年產生極大負面影響。

  四是“台灣主體意識”的滋長蔓延。自李登輝提出 “台灣生命共同體”和“新台灣人主義”以來,歷屆台灣當局無不強力灌輸 “台灣是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觀念,削弱台灣民眾的中國意識和中國情感。通過 “愛台灣”、“台灣人出頭天”、“台灣第一”、“台灣前途台灣人決定”等主張, “台灣主體意識”把對台灣的政治認同從地域認同導向了 “國家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