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台灣主體意識”權力化過程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17-01-27 00:17:27  


 
  (4)愛鄉愛土的台灣情結的異質化發展

  “三百年來在台灣因政治鬥爭而產生的本土意識,再經過'台灣民主國'這個政治觸媒,並透過全島性殖民體制所建立的特殊社會的強化,於是一個鮮明的台灣意識便無可避免地鍛煉出來。”⑨早期“台灣意識”只是一種純樸的愛鄉愛土的具有一定自主意識的台灣情結,還不具有排斥中國意識自外於中國的分離傾向,否則不能解釋,台灣回歸時,老百姓敲鑼打鼓歡天喜地的喜悅心理。日據時期,雖沒有清晰的“台灣主體意識”的概念,“但從本體論而言,'台灣意識'已經型構了以後'台灣主體意識'的基本內涵。”⑩“台灣意識”的積澱和內化已經為“台灣主體意識”話語的生產提供了最關鍵的心理基礎。

  “台灣意識”有三大特點和兩面性。三大特點是:愛國性、反抗性和自主性,這是它的正面。而抱怨性、排他性、分離性、狹隘性是它的負面。在1970年代前,負面的特性沒有產生明顯的社會影響。但自李登輝上台後,在政治本土化的現實環境中,“台獨”分裂勢力放大了這些負面特征。⑪這就是“台灣意識”,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異質化發展的趨勢,為主體意識的形塑提供了土壤與空間。

  (二)“台灣主體意識”的話語控制與分配

  “福柯認為,無所不在的權力,構成了一個的網絡,就像毛細血管似的滲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進入人們的肌理,嵌入他們的舉動、態度、話語,溶入他們最初的學習和每日的生活。”⑫無疑,“台灣主體意識”話語產生以後,已滲入到台灣人的情感和心理的深處。“其話語塑造有刻意打造與無意促成兩種情形,刻意打造是話語控制的集中體現。刻意塑造的行為主要是本土政治勢力及其機構通過對概念內涵的窄化以及一系列口語化、符號化的概念操弄行為進行宣傳與意識滲透。「不同的政治力量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對'主體意識'進行詮釋,並設計出簡潔易懂且符合情感動員的指標,以方便進行政治動員。再經過選舉的政治社會化作用,'台灣主體意識'很快成為台灣民眾耳熟能詳的政治話語,台灣民眾對'台灣主體意識'也形成了'基本共識',從而完成了意識形態化過程。”⑬這一話語在台灣政治生活中取得支配性地位,成為意識形態的關鍵部分,也就完成了它的權力化過程。作為藍綠兩大政治勢力的代表,國民黨與民進黨都不得不爭奪該話語的主動權,並進而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利用手中可以操控的政治和社會權力詮釋所謂“台灣主體意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