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世局大變 台灣何去何從

http://www.CRNTT.com   2018-10-28 00:21:16  


 
  2.積極中立:第一島鏈的穩定

  根據上述“區域安全複合體理論”所討論的另類安全模式:覆蓋、無結構、緩衝區三種,又根據台灣從1949年至今的國際政治三種層次的解析過程,在兩蔣時期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美國軍事結盟,屬於“覆蓋”形式;在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持續在美國軍事權力影響下,成為護守第一島鏈關鍵位置。在李登輝時期,美蘇對抗緩解,世局進入後冷戰時期,兩岸開始有限度接觸,開放民間交流。安全態勢方面,美國透過“台灣關係法”持續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基本上,還是美國安全力量的滲透與延伸的態勢。

  在陳水扁時代,兩岸之間因為“兩國論”引發緊張對峙情勢,雖然此一時期,台灣提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階段說,北京方面沒有任何回應,一定程度中國也開始延伸其軍事力量於台海地區,推動“反介入”與“區域拒止”(Anti-Access, Area Denial, A2/AD),是以遭遇美國此地區推行“空海一體戰”(Air Sea Battle),演變成為“全球空間介入”等戰略思維加以因應。而在馬英九時期,雖然兩岸和緩,政治互信密切,北京基於國防現代化進展,開始擴增海上力量,形成美中兩國“覆蓋”力量延伸之爭。到了目前蔡英文時期,解放軍突破第一島鏈對台進行機艦繞台巡弋,進入第二島鏈,聯結南海地區,爭取主導此一地區安全態勢權。

  3.和解對話:國內共識的建立

  台灣所面對的不僅外在有大三角關係:美中台三方,在兩岸關係部分也存在國民黨、共產黨與民進黨的小三角關係。“美中關係”影響“兩岸關係”與“美台關係”,“兩岸關係”的和緩,一定程度紓解“美台關係”的壓力,卻無法牽動“中美關係”走向。2005年基於“九二共識”默契,“國共和解”開展關係正常化;民共之間鑒於“台獨黨綱”無法建立黨對黨的交往機制,又加上台灣的民主制度,為了爭取各種形式選舉的勝利,國民兩黨呈現藍綠對決、統獨爭議。此種內政立場迥異的態勢,也牽動兩岸關係與美台關係的走向。換言之,呈現“親中”、“和中”,或是“傾中”的批判,也影響台灣一致對外政策。

  4.目前基於美中戰略競逐亞太明確,台灣優越地理位置,從軍事科技角度言,台海西面也非主戰場,戰略動向移往東部海域。是以,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鏈結到南海區域,將是兵家必爭之地。美國提出“印太戰略”就是“以海制陸”,台灣就成為此一戰略的“缺口”。是以,美國升溫“對台關係”,一定程度也有確保此一戰略要地考量。

  在此態勢下,台灣採取“積極和平中立”戰略,或許可以取得類似“緩衝區”的戰略利基。此種“積極和平中立”戰略,並非一般傳統保守中立,而是在確保本身國防力量下,不參與任何一方的軍事衝突,並致力於促進此一地區的和平穩定。換言之,“中立”是一種“途徑”,目的在於追求“和平”的目標,隨著兩岸關係的改進,擴大雙方合作的利基,“積極和平中立”可以創造兩岸更多溝通與合作的空間,也可以避免“親美”與“傾中”的安全雙重困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