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從華為成長看中美交鋒實質與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8-12-17 00:02:39  


 
  二、與美較量,幫助了華為的成長

  堅持開放,不重蹈王安覆轍的華為其後迎來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1997年華為的銷售額是41億元人民幣,1998年銷售額提升至89億元人民幣,1999年銷售額達到115億元人民幣,其中有了0.53億美元的海外銷售,2000年華為銷售額攀升至213億元人民幣,其中海外銷售額擴大到1.28億美元。同時,華為的員工人數也從1997年的6000人增長到1999年的12000人,進而增長到2000年的16000人。也是在2000年,華為來到美國,在矽谷和達拉斯設立了研發中心,一年以後,華為在美國再設立四個研發中心。

  然而好景不長,在市場上嶄露頭角的華為,自2003年開始遭到了美國政府無端的指責和打壓。2003年新年伊始,全球數據通信的巨頭思科,在美國對華為提起了知識產權的訴訟,長達70多頁的起訴書,幾乎涵蓋了全部的知識產權法類別。起訴地點選在美國得州東部馬歇爾鎮的聯邦法庭。美國律師分析思科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訴訟地點時說:“該法院以快速審結知識產權訴訟案見長,以判罰嚴厲著稱,而馬歇爾鎮民風則保守排外。”②當時的西方媒體評論說,華為肯定會陷入“滅頂危機”。

  華為選擇了直面美國的挑釁。應訴初期,有人建議華為高舉“捍衛民族企業”的大旗,獲得國內媒體和政府的支持。華為決策層否定了這個方案,因為華為最終要走向國際,要開放,要靠實力說話。世界五百強企業,有哪一個是高舉民族企業旗幟的?一個都沒有。市場是無國界的,偉大的公司視野要放在全球,公司的成功會成為自己國家實力的核心組成部分。

  華為在美國,按照美國的規則,在法律和媒體兩條線上與思科展開正面交鋒。一年半之後,這場官司以和解告終。今天看來,這場官司對於華為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思科通過全球媒體,甚至頭版頭條‘宣傳了’華為,使用戶知道了一個能與思科競爭,並且對思科有威脅的公司,就是華為這樣一個不知名的公司。這是用多少廣告都做不到的。”③

  雖然這場官司和解了,但是美國政府取代了美國公司走到了台前,對於華為的打壓也更加變本加厲。2007 年,美國貝恩資本聯合華為欲收購美國3Com公司,遭到了美國國會部分議員的抵制,最終收購失敗。2010年華為試圖收購摩托羅拉公司的無線資產,還是被美國政府拒絕。後來華為收購美國3Leaf公司,結果這一筆僅200萬美元的小交易,也在2011年被美國政府叫停。

  不僅併購被拒絕,連正常的銷售活動也遭遇阻礙。2010年華為競標美國第三大移動運營商Sprint的蜂窩網絡升級項目,美國國會數名議員對華為的併購橫加指責。最終,雖然華為的競標價格低於對手阿爾卡特、朗訊、愛立信和三星,但迫於美國政府的壓力,Sprint還是無奈地放棄了華為。④2018年,美國的電信運營商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不再分銷華為的智能手機。美國政府公開表態,希望美國公民不要購買華為手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