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趙春山:樂見中評社成兩岸溝通橋樑

http://www.CRNTT.com   2019-01-28 00:07:55  


 
  在中國大陸方面,過去20年先後歷經過江澤民、胡錦濤和目前習近平三個領導階段。他們分別以“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立治國理政的藍圖。內政是重點,對台政策非優先課題;“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戰略目標沒有改變,戰術則是軟硬兩手。習近平上台後,對台政策最大的改變是,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處理“台灣問題”,並配合“兩個一百年”目標,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習提出從深化交流到促進融合的概念,特別強調兩岸的“心靈契合”和“兩岸一家親”。習展現的“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讓身為長期研究和觀察兩岸關係一員的我,印象十分深刻。

  在國際形勢方面,影響兩岸關係最重要的當然是美國因素。過去20年,美國總統從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到現任的特朗普。他們在任期間對中共的定位出現了多次的變化,如“戰略競爭者”、“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等,不同定位代表中美不同階段的關係。特朗普目前把中共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顯示在他眼中,“中國崛起”已成為維持“美國第一”的潛在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台灣自然成為美國政府手中的一張牌,美國在各個層面加強與台灣的關係。在中共拒絕與民進黨接觸的情況下,蔡政府接受美國的“善意”,即使止於“口惠”,看來也是別無選擇。

  三、《中國評論》及中評社的作為與貢獻

  《中國評論》把過去20年中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做了詳實的紀錄。站在歷史學的角度,它幫助我們瞭解過去發生了什麼,知道現在站在什麼位置,也可以判斷未來可能走的方向。身為一個忠實的讀者,我認為《中國評論》和《中評社》,至少做出了下列的貢獻:

  第一、它提供給我們國際重大事件的報道和分析,讓我們“不出門能知天下大事”,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這點非常重要。很多人說台灣的年輕一代普遍缺少“國際觀”,也許因為他們不關心世事,衹在意“小確幸”;但主要還是教育的問題,包括學校和社會教育。作為政治社會化的工具,大眾傳播媒體不願給國際時事足夠的篇幅。《中評社》的國際新聞報道和分析,填補了台灣讀者這部分的知識真空。

  《中評社》的記者遍佈全球各重要地區,不久前我和學校同事到韓國參加一場研討會,也看到有中評社記者在場,並採“緊迫盯人”的戰術;不但隨團走訪各地,還一路送到機場,扮演記者兼導遊、再兼翻譯的三重角色,敬業精神讓我們十分佩服,說明中評對機構同仁的工作要求。祥喜兄以身作則,每次訪談或座談記錄刊出前,都會給作者或與談者再過目一遍,詳實核對,確定無誤後再定稿,避免有斷章取義和扭曲事實的情況發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