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兩岸認同需要怎樣的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9-07-14 00:03:35  


 
  二、兩岸交流與兩岸認同

  (一)交流與認同的關係

  艾:很多人認為由於兩岸民眾互相瞭解不夠,導致無法順利建構兩岸認同,所以衹要通過兩岸交流,就可以達到兩岸認同。但是有許多實證研究表明,兩岸交流並不能自然建構出兩岸認同,而是造成了交流與認同的相對分離。一些台灣青年在交流過程中常常會遭遇交流帶來的認同困惑,由此產生了一個兩岸關係中的悖論:兩岸越交流,雙方越感到差異很大,難以建構兩岸認同。

  陳:交流會產生差異,從而對認同造成衝擊,這是交流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從現實來看,兩岸認同要從兩岸交流開始,兩岸交流與兩岸認同之間需要跨越四個必經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蜜月階段”,兩岸人民都感到很美好、很新鮮、很興奮;第二個階段就是“沮喪階段”,兩岸人民互相感覺很混亂、很迷惘、很失望、想不通、看不慣、有敵意,就是所謂“文化休克”階段;第三階段是“調適階段”,兩岸人民開始相互瞭解,直到互相理解、諒解,逐漸消除敵意,互相溝通合作;第四階段是“融合階段”,兩岸人民相互信任,最終建構出兩岸認同。所以,交流是達成兩岸認同的必要手段,衹是要經歷一個較為反復曲折的發展過程。

  “差異——衝突——融合——認同”是建構兩岸認同的必經路徑。兩岸認同過程是由“他群”走向“我群”的過程,也是從敵人走向對手、朋友和家人的過程,這其中充滿了從差異到共識,從衝突到融合的矛盾發展思維。兩岸由於社會性質、社會制度的差異,雙方存在許多差異,有的甚至是本質上的差異。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矛盾和衝突,但暴露矛盾、衝突之後,兩岸並沒有徹底走向對立,而是在矛盾與衝突的基礎上,相互吸取、相互調適、相互融合,建構兩岸共同價值,最終實現兩岸認同。

  兩岸交流與兩岸認同之間的一致性與衝突性,反映了應然與實然層面的矛盾統一。對此,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可以探索兩岸認同的多元建構模式,諸如有“兩岸認同過程的模式——雙管雙向互動模式”,“兩岸文化認同的過程”以及 “改變台灣社會認同的途徑”。這些針對兩岸認同的不同建構模式充分考慮到了交流在客觀性上與認同在主觀性上存在的一致與衝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