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文化台獨特徵、實質及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0-01-31 00:07:28  


 
  文化領域的“台獨”主張與在文化領域推行為分裂主義路線服務的政策分屬於社會上層建築體系的不同方面,前者屬於思想上層建築範疇,後者已融入政治法律制度,屬於政治上層建築範疇,二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文化領域的“台獨”主張與政治領域的“台獨”主張都屬於思想上層建築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因此,文化領域的“台獨”主張及相關政策是為政治領域的“台獨”主張及相關政策服務的;文化領域的“台獨”主張及相關政策實質上是政治領域的“台獨”主張及相關政策在文化領域的反映,通過輿論宣傳、文化教育等引導社會、引導民眾去維護和支持“台獨”的政治理念、路線和政策。因此,“文化台獨”雖然表現在文化上,但卻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

  “文化台獨”本質上企圖從歷史、文化領域藉助“本土化”的名義而極力推行“去中國化”,割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文化聯繫,反對和清除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認同。在“台獨”勢力看來,“文化認同會被支配者利用而成為文化霸權”,從而支持中國的“政治霸權”,懼怕由對中國的“文化認同”導致對中國的“國家認同”。因此,在“一個中國”概念中不僅要去除政治、法律的涵義,而且必須進一步去除文化、歷史的涵義,為政治上、法律上的分裂主義路線奠定基礎。“台獨”人士李喬曾經宣稱:“何以要從文化層面來主張‘台獨’呢?簡言之,因為這才是‘台獨論’的根本,這樣的‘台獨論’才有效,這樣的‘台獨論’才能使‘台灣真正‘獨立’’,亦即‘台獨有意義’。”“台獨”勢力正是力圖推動從對台灣的“文化認同”導致對台灣的“國家認同”。

  從理論上看,文化領域的“台獨”主張的宣傳將一定程度直接影響台灣社會對中國的“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進而影響台灣社會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在李登輝和陳水扁主政時期,台灣當局在文化領域推行為其分裂主義路線服務的政策,灌輸其意識形態。統治階級的思想及意識形態就是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及意識形態,運用政權力量,通過文化教育和大眾傳媒等機制,以意識形態的灌輸和輿論宣傳的導向,在文化、歷史方面“去中國化”,這使台灣社會在政治文化層面的“國家認同”逐步發生實質性變化,這種影響對於青少年尤為嚴重。

  然而,文化這一社會歷史發展傳承下來的行為模式的集合體,通過人們長期經驗的總體發展得以維繫,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文化作為社會意識和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社會存在和經濟基礎的反映,而社會意識形式有其相對獨立性,通過社會心理對社會存在和政治制度起巨大反作用。所以,文化認同一旦形成,將難以改變。正因如此,儘管經過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和“皇民化”教育,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戰後台灣仍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與凝聚力,當然也不能忽視日本殖民統治和“皇民化”教育在戰後對台灣政壇與社會所造成的遺害,至今尚未消除。同理,長期以來海內外分裂勢力有關文化領域“台獨”主張的宣揚和“台獨”路線的推行不可避免地遭遇強大的客觀制約,但是他們並不甘心失敗,仍然不遺餘力,甚至提出和推行一些極端、偏激、情緒化、非理性的口號和舉措,這種違反文化發展規律的目的,終將不能如願以償。儘管如此,仍然必須毫不懈怠地加以遏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其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危害與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