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中評專訪:王春新談香港應對逆全球化衝擊

http://www.CRNTT.com   2020-06-04 00:02:54  


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記者 張心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衝擊環球經濟及資本市場,全球化進程亦受到一定制約。香港作為一個小而開放度極高的城市,如何應對逆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未來五年,全球將處在一個金融全球化收縮調整,第三次全球化全面開啟的過渡階段,香港需積極參與區域化進程,協助國家高質量地推動“一帶一路”,並不斷推動創新型經濟的發展。
 
  王春新認為,疫情之下中國的整個供應鏈雖然受到一些衝擊,但保持得還是比較完整,再加上科技水平在不斷提高,內部消費動力亦很強,中國經濟在全球會率先復甦,復甦的時間至少比歐美國家快一個季度。
 
  談及逆全球化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位和作用,王春新指出,區域化整合與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金融全球化的收縮壓力,而大灣區可以在其中發揮帶動作用、示範作用。此外,大灣區還可以發揮創新驅動、“一帶一路”重要支撐、企業“走出去”橋頭堡等作用。
 
  王春新還提出,疫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需做到“四個支持、五個補短板”。“四個支持”是支持國家新一輪開放戰略,支持國家的創新發展戰略,支持國家的城市群發展戰略,以及不斷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為內地企業提供融資支持。“五個補短板”是高科技產業的補短板、服務業的補短板。、優質生活的補短板、基礎建設方面的補短板、青年創業的補短板。

  問答實錄如下:<nextpage>

  香港內外部需求均受衝擊 中國將再次引領全球經濟復甦 
 
  中評社: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至今,對環球經濟及資本市場產生巨大衝擊,您如何看待內地及香港所受到的影響? 

  王春新:內地經濟受疫情影響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我們看到,第一季度GDP負增長6.8%。第二季度也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但目前應該是處於一個恢復階段,到下半年應該會完全復甦,甚至可能快速增長。而香港下半年的經濟發展主要決定於兩個因素:一是歐美控制疫情的情況,二是本地社會事件的發展。

  現在內地疫情控制得比較好,接下來會出現兩個情況:第一,是“補消費”。“補消費”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一些好處。據國家統計局預估,“補消費”大概會有1.5萬億人民幣,通過對消費拉動經濟的全面測算,我認為“補消費”應該可以拉回中國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
 
  第二,是加快投資。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對投資非常重視,啟動投資做得比較快,全國各省上報的投資總量超過50萬億人民幣。而目前有兩部分投資非常重要:一是大型基建,比如一些公共交通、城市群之間的快速交通等;二是新基建,比如5G、物聯網、互聯網等,現在全國的5G基塔是20萬個左右,但是明年到後年可能要增加到一兩百萬個。所以,基建的拉動應該說是今年中國能夠補回經濟的另外一個重點領域,大概是一個百分點左右。

  通過“補消費”和加快基建,大概可以拉回中國經濟2.5個百分點。所以,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應該在4%左右,與去年相比下降超過兩個百分點。疫情下中國的整個供應鏈雖然受到一些衝擊,但保持得還是比較完整,再加上科技水平在不斷提高,內部消費動力亦很強。總的來看,我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在全球會率先復甦,復甦的時間至少比歐美國家快一個季度,將會在繼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再次引領全球經濟復甦。<nextpage>  

  在疫情擴散至全球的影響下,香港經濟面臨“三險叠加”(中美貿易戰、社會事件、疫情)的情況更為嚴重,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為-8.9%,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外部需求方面,一是香港的貨物出口在第一季度下降了9.7%;二是服務的輸出下跌了37.8%,其中下跌最為嚴重的就是旅遊業,零售業、貿易服務活動等也受到一些影響,整體外部需求在第一季度影響了香港經濟5.4個百分點。內部需求方面亦是大幅度下滑,在第一季度私人消費開支下滑10.1%,本地投資收縮14.3%,整體內部需求共拉低了香港經濟增長6.5個百分點。第二季度的情況應該和第一季度差不多,所以今年上半年香港經濟的深度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香港下半年的經濟發展主要決定於兩個因素:一是歐美控制疫情的情況。最近歐美的疫情有所緩和,但還沒有控制住,增加的感染人數還是很多,第三季度如果能夠得到控制,全球經濟就會好轉,但如果控制不住,可能要再拖到第四季度甚至更長的時間。二是本地社會事件的發展。香港疫情控制住以後,社會事件有可能死灰復燃,多多少少都會給經濟帶來一些影響,甚至衝擊。

  但目前內地經濟在逐步好轉,也會輻射到香港來,如果歐美疫情能夠在第三季度有所控制,香港經濟就可能會出現緩和,甚至有可能會逐漸恢復。所以下半年如果情況比較好的話,香港經濟有可能出現輕微的增長,2020全年GDP增幅大概在-3.8%左右,當然還是要看疫情的發展變化。
  
  我認為香港現在的疫情發展沒有非典時那麼嚴重,主要是因為港人的防範意識比較強,特區政府的應對措施比較及時有效,但這次疫情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應該要比2009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經濟增長-2.5%)還嚴重,不過應該不會超過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經濟增長-5.9%)。<nextpage>

  金融全球化收縮調整 第三次全球化將全面開啟 

  中評社:民粹力量上升、各國製造業成本“此消彼長”等情況的出現制約了全球化進程。您認為小而高度開放的香港,應如何應對逆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
 
  王春新:我認為在全球化過程中,成本是一個因素,但不是一個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是生產要素和產業鏈完整性等。從這些方面來看,中國這些年是很有優勢的。此次疫情可以說是全球化所面對的一個挫折,比如美國現在想做什麼?它想做的不是把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在全球重新布局,而是要帶動本國製造業的復興。
 
  我們可以從一個更宏觀的層面來看全球化。過去人類已經經過兩次全球化:第一次是古絲綢之路的全球化,古代的絲綢之路帶動了東西方商品的互換和文化的交流;第二次是近代資本主義四百年的全球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殖民全球化,第二階段是以英國為代表的貿易全球化,第三階段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金融全球化。而香港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是從第二次全球化的第三階段(七十年代)開始。
 
  到現在為止,全球化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調整,大致有四個特點:第一,第二次全球化,特別是金融全球化出現收縮調整的過程。現在美國想以“三零”規則(零關稅、零壁壘和零補貼)來進行談判,重新簽訂貿易協定,這個規則比較有利於美國的工業復興,所以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收縮與調整是美國發起的。
 
  第二,區域化成為主流。比如最典型的東亞地區,2017年東亞地區的經濟總量就超過北美地區,變成全球最大的經濟區域。現在英國脫歐會讓區域化有些影響,但是英國脫歐之後的歐盟可能會發展更好,所以應該說區域化會變成主流。
 
  第三,“一帶一路”將開啟第三次全球化的浪潮。如果說過去四百年第二次全球化解決10億人的現代化問題,那麼第三次全球化就是要解決68億人的現代化問題,它是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作為主導,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工程。在舊的全球化出現收縮調整時,新的第三次全球化正在開啟,而且“一帶一路”的全球化將是對全球化模式的全面創新。
  
  第四,科技創新將成為新一輪全球化的主要動力。
 
  我認為未來五年,全球將處在一個金融全球化收縮調整,但第三次全球化全面開啟的過渡階段。那麼香港如何應對這樣一個挑戰?我覺得有幾個東西要做:其一,參與區域化的進程。比如東盟、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在其中可以扮演很多角色,包括貿易、投資、金融的角色。其二,協助國家高質量地推動“一帶一路”。香港其實是“一帶一路”的國際服務樞紐,做貿易、做物流、做投資、做金融服務、做融資、做專業服務等等。其三,推動創新型經濟的發展。香港不能老是“炒樓”,要不斷推動創新型經濟,才能夠更好地應對逆全球化的衝擊,迎接新的全球化浪潮。<nextpage>

  逆全球化下大灣區可在區域化整合中發揮示範作用 

  中評社:您如何看待逆全球化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位和作用?
 
  王春新:我認為,首先,區域化整合與發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金融全球化的收縮壓力,所以大灣區可以在區域化的整合發展里發揮帶動作用、示範作用。去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提出了五大戰略定位,第一個定位就是“要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級灣區”。現在世界競爭就是城市群的競爭,單個城市競爭力不足,比如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搞金融服務,深圳搞高科技,東莞還是搞製造業,廣州搞綜合服務,大家各自發揮優勢,全球的供應鏈、金融運作都將在這裡產生。大灣區城市群的競爭與發展,可以打造為中國城市群競爭的“航空母艦”。

  其次,大灣區的一個功能作用是創新驅動。現在大灣區的合作,我覺得是創新驅動、創新主打。到目前為止,大灣區的創新走在前列,特別是深圳。而香港與深圳的創新合作空間很大,香港有基礎研究的優勢,深圳有把科技產業化的優勢。

  第三,大灣區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香港是一個國際服務中心,珠三角在製造業、高科技方面很有實力,二者結合在一起,大灣區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就顯現出來。
 
  最後,逆全球化下企業還是要“走出去”,大灣區就可以發揮橋頭堡作用。比如中國三峽集團公司前幾年在巴基斯坦拿了4個水電站項目,為了建設這4個水電站專門在香港成立了一個公司,叫做三峽南亞公司,主要就是為了股權多元化、融資、國際專業服務,這就是大灣區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橋頭堡的一個重要功能。<nextpage>

  疫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需做到“四個支持、五個補短板” 

  中評社:歐美經濟的大幅滑坡讓我們看到,未來香港經濟將更加離不開內地。為讓疫後經濟盡快得以復甦,您認為香港應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之中?
 
  王春新:我認為香港要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需要做到“四個支持、五個補短板”。

  “四個支持”:第一,支持國家新一輪開放戰略。現在我們要打造參與國際競爭的平台和體系,香港可以在支持國家在新一輪開放戰略中發揮一些示範帶動作用。

  第二,支持國家的創新發展戰略。創新發展是高質量發展裡面的一個最重要的手段,香港是有自身優勢的,比如高等院校、科技研發、生物科技等等,根據它的優勢與大灣區結合,與國家來結合,現在內地對香港的基礎研究也是非常重視。
  
  第三,支持國家的城市群發展戰略。香港要進一步的加快融入大灣區,打通大灣區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各種限制,加快把大灣區發展為一個要素能夠比較流動的經濟區域。
  第四,不斷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為內地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香港現在已經是內地企業在海外做大的一個融資平台和基地,將來香港可以通過各種辦法把一些創新科技企業更多地帶到香港來發展。<nextpage> 
 
  “五個補短板”,主要是針對香港目前的一些不足來進行填補。第一,是高科技產業的補短板。香港基礎研究做得不錯,但是產業化做得不夠,所以可以與深圳,甚至是內地其他一些產業化做得比較好的城市進行合作,互補短板。借助補短板,把香港的科技產業發展起來。
 
  第二,是服務業的補短板。CEPA十幾年來做得不錯,但有一個問題就是主要是以商業存在的形式來推動香港跟內地的服務業合作,就是說香港必須在內地某個城市註冊一個服務公司才能提供服務,香港本地服務業不能直接提供服務。將來可以在直接的跨境服務方面多做些文章,沿著這個方向去設計,在保證金融安全與各方面穩妥的情況下,一步一步推開。
 
  第三,是優質生活的補短板。現在香港還有居住、退休保障等問題存在,我覺得可以與珠三角一起來合作。比如香港土地比較缺乏,那麼能不能在桂山島填海,然後租給香港?不僅可以提供公共住房,還可以打造一個開發區,主要發展貿易、物流、會展和創科中心。
 
  第四,是基礎建設方面的補短板。雖然現在香港到大灣區城市高鐵速度很快,但如果說要點對點來講,消耗的時間還是很長,所以我覺得對基建的把控還可以更進一步。比如香港可以建設東部地下高速鐵路,從紅磡開始,沿著現在的東鐵線一路修到羅湖,可以到深圳、廣州甚至是全國去,這個效率可能比西九龍高鐵更高。此外,東部地下高速鐵路如果可以建成,現有破舊的東鐵線就可以拆除,上蓋還可以建造大約一二十萬套房屋。
  
  第五,是青年創業的補短板。現在香港青年想創業,但是沒有平台和空間,可以在珠三角建設一個大面積的香港青年創業基地,提供一些優惠政策,吸引香港青年到那裡去,同時也可以令融合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