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汪毅夫:文廷式與台灣

http://www.CRNTT.com   2021-03-15 00:03:44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作者 汪毅夫)話說清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殿試後,照例是傳臚儀式:皇帝唱名(宣讀新科進士得名),侍衛傳呼,一聲高過一聲,莊嚴得很。在現場參加“直播”的台灣進士許南英聽得仔細,也記得分明:一甲第1名(狀元)是吳魯,一甲第2名(榜眼)是文廷式,自己名列三甲第120名,緊隨身後的三甲第121名是俞明震,等等。當天,許南英填了一闋《傳臚日戲贈同年吳肅堂殿撰•十拍子》,曰:“紅杏枝頭春鬧,景陽樓上鐘撞。曉日天門排玉筍,贊引詞臣上玉堂。傳臚姓字香。昨日敝裘行路,今朝衣錦還鄉。閭面狀頭差一著,還是才人惜豫章。八閩天破荒。”這里,“還是才人惜豫章”一句應該劃上重點:文廷式是江西萍鄉人,萍鄉舊屬豫章郡,故“豫章”指文廷式;一甲第2名文廷式和一甲第1名吳魯,如榜之雙眼,自是才智相當,而文廷式名次稍遜一著,台灣進士許南英為“狀頭”吳魯贊嘆、也為“才人”文廷式“惜”嘆也。  

  幾年後,1895年割台禍起,許南英在台灣參與編練和率領義軍,參加備戰和實戰,抵制日軍占據台灣。許南英堅持抗戰直到台灣全島淪陷,為避日人緝捕始離台內渡。俞明震時在署理台灣巡撫唐景崧幕中,曾參與策劃拖延“台灣交割”時間的活動(拖延也是一種抵制),卻隨即與唐景崧一樣“倉黃內渡”。文廷式作為在朝廷任職的廷臣,曾同在台灣的唐景崧“往返電商”,亦心急如焚,為台灣慮、為台灣計也。文廷式《聞塵偶記》所記當年史實,及其對唐景崧、劉永福等“致命之士”的批評,切實而中肯。其中“劉永福既逃之後,有土人簡大度(獅)者尚與倭人數戰,其事未詳,俟他日訪諸台人,當為補錄,以繼劉獻廷之記鄭氏也” 一語很可注意。用今天的話說,文廷式有仿效清初劉獻廷《廣陽雜記》記錄有關鄭氏的口碑,“訪諸台人”做口述歷史,以記錄台灣人民抗日鬥爭的計劃。以一代才人,成此計劃,其文獻價值當不可估量也。不知其是否成書、書流於何處?

  近讀毛靜《近代江西藏書三十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年8月版),知文廷式作為“近代江西藏書三十家”之一,其知過軒所藏書、稿,大部分歸於易培基外甥李玄伯(宗侗)所有,“1949年李玄伯渡海到台灣,藏書也同時運抵。1974年李氏去世,藏書再次出售,其中善本和明刊本歸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大部分古籍則歸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其中就有文廷式《知過軒譚屑》和《知過軒日錄》,至今庋藏寶島”。文廷式生前藏書,大部分曾“運抵”台灣、部分尚“庋藏”台灣,這也是文廷式同台灣的一種緣份。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