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劉佩瓊答中評:香港應走多居屋、少公屋路線

http://www.CRNTT.com   2021-12-03 00:04:10  


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中評社 張心怡攝)
  中評社香港12月3日電(記者 張心怡)“住房問題是香港最基本的深層次問題,其主要根源是土地配置問題,而土地問題其實是特區政府的問題。”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特區政府大幅度調整政策收回土地開發、規劃和發展權才是解決住房問題的關鍵所在,她亦認為香港應走“多居屋、少公屋”的路線。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曾做過調查,香港新界地區在六七十年代曾發展過農業,但從六十年代開始出現了改變。”劉佩瓊說,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英國缺乏工人,許多新界居民放棄耕作移民到英國;另一方面是工業化帶來的輕工業發展,應歐美市場需要香港大力發展觀塘、荃灣等工廠區,對工人的需求量也不斷上升,不少新界居民去工廠工作。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資源分配也應該隨之轉型,但特區政府並沒有主動運用權力去做。

  劉佩瓊稱,根據當時的土地條例,很多新界農地在棄耕後落入主要地產商手中,這樣就妨礙了特區政府在將來收回新界土地。而回歸以前通過的《郊野公園條例》,將香港六成的土地變成了不允許發展的郊野用地,非常不合理,此條例當中亦沒有緩衝條款。她表示,在資源被死鎖的情況下,香港土地供應嚴重缺乏,房屋供應完全脫鈎,出現了地價、樓價、租金不斷上升的局面,香港人口的階層結構則出現向下流的局面,引發社會上強烈的不滿情緒。

  “若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特區政府要作出大幅度的改變。”劉佩瓊提出,回歸以前,港英政府通過承諾換地等形式拿到土地資源後進行發展,雖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但也有些成效。一是通過木屋安置舊樓的居民,從而進行大規模舊區重建;二是開發大型新市鎮,提供基建交通設施,將大量居民遷入新界,同時發展市鎮建立工業區,提供就業機會;三是使用“乙類換地權益書”,重新組合沒有較好利用的土地作總體規劃;四是開山填海。可是回歸之後,這些路子都被堵死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