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中評論壇:上海公報五十週年與中美

http://www.CRNTT.com   2022-05-31 00:03:54  


 
  就上海公報的內容進行分析,中美以“雙方認為”或“各自表述立場”的方式,就中南半島、朝鮮半島、南亞與日本等區域國際形勢,中美關係的發展方向與存在“嚴重爭端”的台灣問題,表達中美的共同或各自立場,最後以如下幾個“雙方”具體點出中美關係的發展領域—擴大民間交流增進相互理解、雙邊貿易是平等互利的、兩國保持接觸且就共同關心議題交換意見,並期待發展中美關係對緩和亞洲與世界緊張局勢做出貢獻。然50年後的今天,推動中美關係發展的前述“利益”是否繼續存在?

  就既有的矛盾言之,當然我們大家普遍會認為台灣問題是影響中美關係的一個從1949年以來的癥結,尤其是北京近幾年來對於美國友台措施的不滿,使得中美關係的小氣候經常陰晴難料。北京認為美國未遵守上海公報的“一中政策”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祇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而美國側重的卻常是“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

  不過,我覺得有一個可能可以關注的新議題是香港問題,也是影響中美關係、中英關係的一個新挑戰,甚至會產生交互的作用。香港“國安法”的議題,甚至使得英美兩國在對中政策上面逐漸一致化,這對北京來說可能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從前述上海公報的內容可見“經貿互利”曾是中美關係壓艙石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在蘇聯崩潰後。但是,從2017年迄今的中美貿易摩擦卻使這個壓艙石的功效不再,爭端議題從貿易失衡到高端技術,針鋒相對的程度讓雙方很難成就一個具體的“平等互利”之經濟關係。

  在國際形勢部分,中美在1972年主要的關切議題在東亞與南亞,議題少容易“相互理解各自立場的差異”,但是自進入21世紀以來,從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北京與美國針對國際形勢的立場已經越來越難產生利益交集,無論是東北亞與朝鮮半島、東南亞與南海、中東西亞、東歐、拉美、非洲,甚至是目前正陷於軍事衝突情境的烏克蘭等傳統區域議題,這些都會使上海公報中所陳述的中美“互利合作”基礎逐漸流失。

  對於中美關係的未來性,個人認為唯有真誠地重回上海公報簽署時的“初心”,才有可能為中美關係找出一條和平的道路,因為“和平”是中美兩國從1972年上海公報簽署後迄今最持久的“共益”。雖然國際形勢變遷,美國國際影響力衰退且中國崛起,然而倘中美能夠秉持中美上海公報的精神,真誠且坦率地針對各種議題交換意見,理解彼此立場,不急於用“紅線思維”來指責或要求對方“當為或不當為”或是“趁機創造既定形勢”的外交“打劫”,或許中美關係仍有機會撥雲見日,重回正常的軌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