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汪辜會談歷史地位與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3-04-24 00:08:00  


 
  (四)台灣政治局勢發生重要變化,台灣當局推動謀求“對等政治實體”的策略。這也是“汪辜會談”能夠實現的政策考量。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蘇東劇變、兩極格局瓦解,以美國為首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愈演愈烈。為了壓制和制裁中國,美國加強與台灣當局關係,向台灣出售戰鬥機等先進武器。西方國家也開始提升與台灣當局關係,讓台灣當局誤以為有歐美國家支持,自己可以在兩岸關係中取得主動權。

  從台灣內部政治局勢發展看,80-90年代的台灣面臨著嚴重的“法統”危機。國民黨當局“法統”危機來自於固化的政權機構和黨外勢力的快速崛起,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全面改選“國會”、開展“憲政”改革等要求,既是全島上下的民意表現,也是台灣當局為避免政局失控的唯一選擇。“憲政”改革的前提是對兩岸關係進行重新定位④。借助兩岸對話、建立“對等政治實體”,實質上就是謀求“台灣獨立”,並且想要獲得大陸承認,在國際社會確立“兩岸對等分治”的印象。為此,李登輝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我們今後將視中共為控制大陸地區的政治實體”“稱之為大陸當局或中國當局”⑤。正是基於島內外形勢,以謀求台灣“獨立”、穩定台灣政局為隱性目的的策略,成為“汪辜會談”中台灣當局配合對話的重要政策性考量。

  二、“汪辜一小步,兩岸關係一大步”

  “汪辜會談”在兩岸關係中具有重要歷史地位。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曾指出:“汪辜會談是成功的,是有成果的,它標誌著海峽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⑥

  (一)“汪辜會談”是兩岸關係“破冰”的開始,打破1949年以來兩岸“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汪辜會談”是海峽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最高負責人之間首次進行的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的會談。⑦自1949年國民黨從大陸撤退以來,兩岸關係經歷了蔣介石時期的“隔海對罵”、蔣經國時期大陸“單方喊話”,到李登輝上台時期的兩岸“各說各話”。⑧從形勢上看,兩岸關係是在朝著緩和趨勢發展,但正式的權威性的溝通和對話,還是始於“汪辜會談”,藉此機會兩岸實現“同席對話”,自此,兩岸之間交流、對話、會晤日益頻繁,並由民間拓展到官方、由經濟領域拓展到政治領域。因此,“汪辜會談”讓兩岸關係真正開始“破冰”,開啟兩岸非官方和平對話的先河,堪稱兩岸政治交往第一個里程碑。1998年10月在上海舉行“汪辜會晤”,這是台灣授權民間機構負責人第一次登陸,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會見辜振甫一行。這是兩岸政治交往第二個里程碑。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登陸,與胡錦濤“胡連會”,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自1945年重慶談判以後第一次會晤,達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五點共同願景。這是兩岸政治交往第三個里程碑。2015年11月新加坡“習馬會”,實現兩岸最高領導人自1949年以來第一次會面。是為兩岸政治交往第四個、也是迄今為止最高的里程碑。

  (二)“汪辜會談”打破了國民黨當局的“三不”政策,推進兩岸關係向交流與合作方向發展。一是蔣經國的“三不”政策被打破。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關係,大陸方面推行的“和平統一”大政方針在台灣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圖謀徹底破產。蔣經國為主的台灣當局提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但“三不”政策嚴重違背兩岸人民意願,台灣社會各界人士強烈要求國民黨當局正視時勢變化,調整大陸政策。⑨1986年,台灣航空公司飛行員將一架貨運飛機劫持至廣州白雲機場,迫使蔣經國派出專人赴香港同大陸協商談判,這是雙方官員首次接觸。1993年的“汪辜會談”,是由海協會和海基會事先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後開展的,是制度化的、正式的兩岸接觸,真正意義上打破了“三不”政策,因為台灣當局開始認識到海峽兩岸總是要談的,不接觸不行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