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評月刊:共同富裕目標與小農戶發展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24-04-28 00:03:29  


 
  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古國,而且是一個人口密度在全世界居於前列的大國,自古有大量人口和小農戶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在這樣的歷史現實條件下,人口從鄉村往大城市或某些地區大規模集中必然難以速成,而是要經過極為複雜的過程,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務供給要匹配適應這一過程,也必然衹能依靠持久的經驗積纍。在此過程中,很多人還要依靠在鄉村從事小規模生產取得收入,無法迅速徹底地從鄉村“拔根”出來。這就意味著,政策不能單一地謀劃在城市的地域範圍內推動實現共同富裕,而要注重推動惠及廣大小農戶的共同富裕。

                       二、中國鄉村農戶持有資源總況

  梳理中國鄉村農戶個體擁有的有形和無形資源,討論建立在資源基礎上的農戶生產就業狀況,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思考改善的方式和路徑。

  (一)土地、機器等有形資源

  對於農戶而言,最重要的土地資源是農地。根據梁方仲整理的資料,漢朝以來大多數歷史時期中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超過30畝。而且,人均耕地面積較高的時期多是大規模戰亂引致人口大量減少的時期以及隨後的緩慢恢復期。所謂“承平”時期人口數量增長,小農生產經營的特色不斷強化。到清代晚期,由於人口數量快速上升,人均耕地面積下降到不足3畝(2.41畝),即一個5口之家,家庭總耕地面積約衹有12畝。

  新中國延續了歷史上人均耕地面積低下的特點,而且,由於人口數量的進一步增長,人均耕地面積甚至進一步下降。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化進程顯著和快速推進,大量人口轉移出農業,但農戶戶均耕地面積和農業勞動力勞均耕地面積相比歷史上的水平並沒有提升。根據公開統計資料,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大多數年份中鄉村農戶戶均耕地面積和第一產業勞均耕地面積都小於10畝。雖然2007年以來戶均耕地面積和第一產業勞均耕地面積都有所上升,但2016年戶均耕地面積也衹達到11.46畝,仍然小於清代晚期5口之家的平均耕地面積(12畝),而當年農業勞均耕地面積仍然不到10畝。

  無論是新中國成立之前還是之後,鄉村農戶的農地資源擁有量都非常少,且這一特徵在近一段時期內不可能有根本改變。我們用2016年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資料來進行說明。圖3根據CLDS資料描繪了2015年的務農人口金字塔。圖中顯示,務農人口的年齡分佈呈紡錘形,農業勞動者集中在1940-1975年期間出生,即40-75周歲年齡段人口,年齡小於40周歲或大於75周歲的農業勞動者很少。看起來中國鄉村勞動者世代為農的穩固傳承模式已經不可逆轉地發生了改變,非農就業成為年輕勞動者的首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